虛擬化實施失敗的五種變因 |
發布時間: 2012/8/7 19:25:47 |
中國IDC評述網11月16日報道:你可能懷疑沒有在每臺實體服務器上架設足夠的虛擬機器,但是你真正了解虛擬化的架構、管理以及費用問題嗎?不妨參考專家的建議,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浪費。
有超過四分之三的美國企業已經將x86系列的伺服器虛擬化,但是真正從這筆投資當中獲得正面效益的企業卻是少之又少,分析家指出,原因出在管理上的失誤。
最常見的誤解多半是以下三大重要問題:
1.如何拿捏管理虛擬機器的尺度?
2.如何規畫虛擬架構的產能與負載?
3.如何技術規格之外,維持合理的營運成本不致于失控?
以下便針對五種浪費金錢的錯誤作法,針對技術/營運、管理與規劃,以及預算等問題提出解決之道。
1.實體伺服器未能有效運用
根據研究虛擬架構的管理與執行的Forrester研究機構分析師Galen Schreck的分析,企業無法從虛擬架構獲得該有的效益,最直接原因在于每臺實體伺服器的執行的虛擬機器不夠多。
“長久以來,人們極力將每臺實體伺服器的虛擬機器維持在一定比例,以避免伺服器的效能受到影響,”Schreck說道。“他們不希望系統發生故障,所以只愿意完成一半的虛擬化,或是每臺伺服器只要達到10%的虛擬化比例,如此便能省下龐大的費用,這樣的結果讓他們很滿意。”
在2009或2010年初這是很合理的做法,負責進行Windows以及Unix伺服器使用者年度調查超過五年以上經驗的Gabriel顧問集團首席顧問Dan Olds表示,原因在于當時的效能管理工具并無法精準地測量虛擬機器在實體伺服器上的運作情形。
企業內部的伺服器數量不斷增加,但是企業于這些伺服器的滿意度卻多年呈現停滯的狀態,由此可見企業并未從新科技得到他們希望的效益。
Schreck認為,企業愿意接受實體伺服器低落的效能以及虛擬化比例,“好保留足夠的現金在手上。許多企業似乎小心翼翼地避免將伺服器的效能推升到某個程度,因為這樣會導致伺服器無法支援SLA,所以多半不愿意提高虛擬化比例。”
2.更加懂得善用虛擬架構管理工具
另一方面,Schreck指出,也有另一種企業,他們會在單一的實體伺服器上不斷添加更多的虛擬機器,藉此得到更高的投資報酬率。但事實上,這麼做并無法解決問題。
現有的效能管理工具,例如微軟的Systems Center Virtual Machine Manager(SCVMM)以及VMware vCenter的管理功能比起兩、三年前上市的舊有系統先進許多,但是某些關鍵指標的表現并沒有顯著提升,例如新架構是否比舊有架構更能有效管理。
“我們并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實際運用這些工具,”Olds說道。
Schreck表示,使用虛擬架構的企業,不論架構的規模大小,都在積極採用適用虛擬架構的效能管理工具。“但我們不清楚的是,他們採購的目的除了確認虛擬架構的運作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用途,”他說道,“你必須更加積極善用這些工具。除了透過這些工具了解虛擬架構的運作情形以及效能之外,你必須設定伺服器應達到的效能標準,否則最后你會發現每臺虛擬機器的成本已經大大地超越當初規劃的架構。”
3.規劃時思考得不夠全面
專門研究資料中心架構的Forrester研究機構的副總裁與首席分析師當James Staten建議,計算效能時必須考量到整體的環境,而不是只顧及到某組伺服器或應用程式應具有的條件。
“傳統的效能規劃,一個應用程式必須取得的資源是它要消耗的資源的兩倍,當它忙碌時便不會超出伺服器負荷。”Schreck說道。
“在虛擬世界,一個應用程式不會出現需要預留擴充空間的情形。通常你會觀察應用程式如何滿足整體環境的需求,因為你會集合所有的虛擬資源,并將這些資源運用在需要的地方。你真正的目標應該是讓整體的效用度提升到60%或是更高,而且盡可能達到100%的高點。”
曾協助道瓊、美國最高法院、國防情報局,以及華盛頓特區的政治新聞網站架設網路與虛擬伺服器,而其辦公地點也位于華盛頓特區的顧問Patrick Kuo表示,就架構而言,將資料、資料庫、伺服器,以及前端軟體分成不同資源需求等級是比較有效的做法,如此便能將更多資源放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這做法與傳統思維大相逕庭,過去企業將伺服器應用程式視為單一的應用程式/伺服器/資料庫,并依據這種邏輯進行資源分配,這也是因此效能不如多層級的作法的原因。
4.誤用生命周期管理
Staten也提到,避免虛擬架構到陷入虛擬機器過度延展,必須為每個應用程式和事業單元(BU)設定生命週期的政策,并確實執行。不過,很少企業做到這點。
“企業處理生命週期的做法通常是設定某臺伺服器的生命週期,當它故障時也沒人發現,就這麼結束它的生命週期,”他說。
“在虛擬世界,你必須主動管理生命週期,以及虛擬機器所發生的任何變動,”Staten強調。“意思是,必須設定配置(provisioning)、自動配置(automating provisioning)、更新(patching)、變動管理、結束運作管理、以及其他必須進行手動流程的所有相關細節。”
負責VMware vCenter管理工具的產品行銷總監Rob Smoot指出,實體UT環境以及虛擬環境的關鍵差異在于虛擬架構的變動量以及頻率,你不僅要花費大量人力保持系統的有效運作,而且與傳統數據中心管理員對于系統的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傳統觀點是將某個條件設定好,并就此固定,以防止出現變動導致系統無法運作,”他說道,“在虛擬架構,在架構的層級會產生固定的變動,因為虛擬機器會在不同的伺服器之間或是依照資源配置進行移動。就技術上來說,必須了解架構是共用的,并有效做出回應。”
Staten認為,像是vCenter以及Systems Center等工具,在管理層面上已經比一兩年前的產品要好很多,但仍太過強調某個單一廠商的產品,而且偏重虛擬機器、而非實體伺服器,因此不如想像中實用。
不過,他也提到,這兩個產品在各自領域的表現,的確是比起那些并非針對虛擬機器進行改良的產品要好得多。
5.放棄費用計算
Smoot提醒,避免虛擬機器溷亂延展、同時合理掌控成本的最有效工具就是系統費用計算─計算以及分配每個事業體使用的資訊科技資源,而不是將成本計算在到單一的大單位。
“在實體世界,許多公司會運用採購流程掌控環境,因為要花費些時間才能取得同意、購買硬體與設定規格,”Smoot說道,“但是提出虛擬機器的要求不需要這麼複雜,所以如果事先沒有設計完整的流程,可以有效監控效能以及資源共用的情形,最后便會陷入先前所說的不預期的過度延展。”
Olds強調這是有可能發生的,但是很少有企業實際遵循這樣的做法。在他的研究當中,有超過四分之三的企業認為虛擬化的費用計算很重要,但是只有一半的企業持續記錄成本/效益的資料,只有五分之一的企業將這些資料交給上層主管。
“我們仍看不到有太多企業做得好,”Olds說。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