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虛擬化全接觸:實現云端的數據中心 |
發布時間: 2012/8/2 10:01:16 |
IBM憑借多年的虛擬化建設,所沉積下來的技術,完全可以提供測試、理論、方案的全面支持。在不斷整合、優化各種工作負載以及資源的情況下,能夠大大提高企業對設備資源的利用率,降低企業信息化建設道路的上的各項運營費用,實現信息化管理從復雜化走向簡約化。而云計算數據中心概念和技術的成熟,解決了數據整合和擴展,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從而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 近幾年來,隨著云計算的發展,虛擬化的概念再次掀起狂熱的浪潮。涉及的幾大硬件運營商開始加大了對虛擬化的建設,以便建立更加強大的云計算中心。而IBM的虛擬化早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已經嶄露頭角。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和應用,IBM涉及大型機、小型機、X86服務器、存儲和網絡等多個領域,真正讓“虛擬一切資源”成為了可能。那么IBM的虛擬化真正的含義和作用何在,對企事業單位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對云計算數據中心又帶來了如何的推動,IBM虛擬化和云計算同比其他廠商的優勢又在哪里。結合我多年的實際工作和相關知識的了解,做了以下的闡述。 一、IBM的虛擬化 虛擬化是一個廣義的術語,是指計算元件在虛擬的基礎上而不是真實的基礎上運行,是一個為了簡化管理、優化資源而提出的解決方案。就像一個空房子,沒有任何的柱體和墻壁阻隔,你可以在同等投入的情況,使其空間利用率達到最大化。而IBM的虛擬化是“通過虛擬化資源、虛擬化管理和虛擬化服務,實現跨越整個數據中心和系統網絡資源的調動,以滿足企業對IT基礎架構動態高效、能源效率和簡化管理上的新需求。”IBM這種概念的提出,無疑將IT界的整體概念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實現了硬件、系統的虛擬化,將服務器、存儲甚至網絡組成一個虛擬的資源池;實現了管理方面盡可能的自動部署以及分配效率的提高。同時IBM在RISC領域,實現了從芯片級到系統級到應用級的全方位虛擬化技術,在存儲虛擬化領域也有著很深的技術功底。理解了這一點,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IBM要“虛擬一切資源”。 IBM憑借多年的虛擬化建設,所沉積下來的技術,完全可以提供測試、理論、方案的全面支持。在不斷整合、優化各種工作負載以及資源的情況下,能夠大大提高企業對設備資源的利用率,降低企業信息化建設道路的上的各項運營費用,實現信息化管理從復雜化走向簡約化。必將為企業打造一個:高事務處理速度,高可擴展性,高服務質量,高峰處理能力,高水平彈性,高安全性的“世界級”數據處理中心。 二、IBM虛擬化能力 技術跨越整個系統網絡實現虛擬,理念迎合企業對IT基礎架構的新需求,新模式能有效引導企業計算模式的創新。在技術上IBM可以有效的將所有的硬件資源形成一個資源池。通過完善的系統管理軟件,可以靈活調配所需資源。同時隨著行業需求的增加,可以通過提高對“資源池”的占有率達到性能和處理能力的提高,并且減低企業不必要的開支以及規避信息化戰略不完整所帶來的費用投入的增漲。理念方面:它將著重滿足企業對IT各種軟件架構應用的靈活部署、管理流程的明晰化和部署實施維護成本的降低。同時能更好地支撐SOA、Web 2.0等新的軟件技術應用,最終實現數據中心的“節能環保”,打造新時代的綠色數據中心。模式上:Server Farm 2.0和云計算是其中針對不同客戶需求的兩種典型應用模型。無論是中小企業,還是國有大中型企業都能在IBM找到合適的虛擬化應用模式。因為他們有強大的設備、網絡、存儲資 1、Unix架構的服務器。 最早使用虛擬化技術的是 IBM 7044 計算機,IBM 之后在上世紀 60 年代還開發了型號為 Model 67 的 System/360 主機。Model 67 主機通過虛擬機監視器(Virtual Machine Monitor)虛擬所有的硬件接口。在早期的計算中, 操作系統被稱做 Supervisor,能夠運行在其它操作系統之上的操作系統被稱做 hypervisor。其中,VMM 直接運行在底層硬件上, 允許執行多個虛擬機(VM),每一個 VM 運行自己的操作系統實例(CMS,Conversational Monitor System)。隨后,VM 繼續發展。今天,你能夠在 System z9 主機上發現 VM, 它甚至能夠向后兼容到 System/360。目前,100%的IBM大型主機在交付給客戶時已經具備虛擬化能力。IBM System z9的虛擬化能力仍然是最成熟、定義明確的分區(partitioning)和虛擬化 (virtualization)技術的代表,它能夠將機器劃分成一定數量的單獨且不同的實體,而每個實體都被看作單獨的機器。同時還提供基本的共享外圍設備的能力,該功能可幫助客戶最有效地利用大型主機并減少對重復資源的需求。System z9引以為傲的高級資源虛擬和工作負載管理功能源自IBM超過30年的虛擬創新。System z9允許客戶在一個最多擁有60個邏輯硬件分區的單一系統上創建上百的虛擬服務器,這個數量相當于IBM eServer z990所擁有的LPAR數量的兩倍。通過專業引擎System z9應用協處理器(zAAP)和集成Linux工具(IFL),客戶可以在同一平臺上以高性價比的方式分別運行作為傳統應用和核心業務數據庫的各種基于Java和Linux的應用。 跟小型機和X86架構相比,大型機無疑是最適合虛擬化的平臺,然而其高昂無比的造價也讓普通用戶望而卻步。 2、 X86架構服務器(System X)。 與已經有多年歷史的 UNIX 服務器、大型主機上的虛擬化技術相比,x86 服務器上的虛擬化仍舊處于早期階段——根據英特爾的藍圖,在處理器當中集成硬件輔助虛擬化指令只是 IA 平臺上的第一步,而在第二步則要實現 I/O 方面的虛擬化,直到最后實現整個 IA 平臺的虛擬化。也就是說, x86 平臺上,目前僅僅能夠實現在處理器級別的虛擬化,在 I/O 以及其他方面的虛擬化還需要進一步的發展。不僅如此,x86 架構上的虛擬化技術還無法完美實現虛擬分區之間動態遷移,而這些在 UNIX 平臺、大型主機上早已不是問題。據相關資料表明:IBM 公司最近發布的 POWER6 處理器甚至還提供了 Live Partition Mobility 功能,允許實現活動分區的在線遷移。目前,x86 架構上的虛擬化技術的最高規劃是支持 8路 SMP 系統,可以實現對單個 CPU 資源的配置。 在X86服務器虛擬化方面,IBM跟英特爾、AMD、VMware等公司進行了廣泛和緊密的合作。自2001年以來,IBM就和VMware建立了強有力的合作關系,包括專門的VMware 虛擬化平臺ServerProven服務器兼容性測試,以及整合了虛擬機的高級系統管理功能等。System x3950/x3850和VMware一起使用具有出色的性能表現,這一優勢和IBM獨有的X3架構以及更高的內存容量配置相關。內存容量在虛擬化環境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當多臺服務器整合到一臺物理服務器上時,X3架構則提供"虛擬四級緩存(XceL4v)"以提高VMware的總體性能。虛擬四級緩存可有效地降低內存訪問的延遲,X3架構的另一個"偵監聽"技術則大大提高了前端總線的帶寬。 System x3850 M2在內存、偵聽過濾器方面有了進一步的增強。System x3850 M2能擴展到16路CPU,最大內存容量可擴展到1TB,從而為虛擬化環境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資源池。另外,System x3850 M2服務器還首次可按需提供預裝了系統管理虛擬化軟件的4GB USB閃存設備,使用戶能夠輕松部署虛擬化環境,提升系統利用率。這種將虛擬化軟件預裝在服務器裸機上的做法將大大簡化用戶的虛擬化部署。從系統管理來看,IBM 在IBM Director 中整合了虛擬機的管理(VMM),將虛擬機的管理作為等同于物理機的基本管理。VMM作為IBM Director 的擴展模塊,可整合IBM Director和VMware VirtualCenter的管理軟件于一體,實現對于虛擬機和物理機的單點管理,而VMM對于IBM的客戶來說不需要任何費用。利用VMM,客戶可以在Director的界面中使用VMware的VMotion遷移虛擬機,也可以結合Director的硬件狀態告警操作的配置,將VMotion的虛擬機遷移操作配置成自動完成的,這一層面的整合和自動化幫助客戶實現了靈活多變的虛擬架構。 三、IBM存儲虛擬化。 按照定義,存儲虛擬化可以分為三種層次:在主機層面進行存儲虛擬化;在網絡層次進行存儲虛擬化;在設備層面進行存儲虛擬化。三種技術都有相應的廠商的支持,也都有不少的用戶。比較而言,IBM 在存儲虛擬化方面所占據的市場份額更大,在技術實現上也更早。根據 IDC 的估計,虛擬存儲市場在 2005 年年底的數據容量為28.1PB,而 IBM 管理著大約 15PB 的數據。 IBM 就擁有獲得了 RAID(冗余獨立磁盤陣列)概念的專利。作為一種存儲虛擬形式,RAID 首先將物理設備組合為池,然后從這一池中“切割”出一組虛擬邏輯單元(LUN)并將其提供給主機。通過使用鏡像和奇偶性,這些邏輯單元第一次擁有了比底層物理磁盤驅動器更高的可用性。隨后IBM 推出了擁有邏輯分區(LPAR)功能的 DS8000。通過使用 IBM POWER5 微處理器和 IBM 虛擬引擎技術,DS8000 在實現高性能的同時,降低了多種業務應用的成本。利用IBM虛擬引擎技術,DS8000 系列中的某些型號既可作為單一的大型存儲系統使用,也可作為擁有邏輯分區(LPAR)功能的多個存儲系統。通過使用 LPAR,客戶可以選擇更高效地使用計算機資源以及降低對關鍵數據中心的空間、功耗和散熱需求。另外,IBM 還宣布自己的虛擬軟件可以管理所有的 EMC 磁盤陣列。 1)IBM System Storage SAN 卷控制器 眾所周知,SAN能夠實現在整個企業范圍內共享異構存儲資源,但是來自不同品牌產品間的兼容性則為數據共享設置了障礙。用戶需要一種能夠跨平臺操作、簡化文件和數據管理,并且在不影響數據和應用可用性的情況下執行存儲管理的工具,這就要求助于存儲虛擬化。 傳統意義上,磁盤是單獨的系統,而IBM System Storage SAN 卷控制器(SVC)可以使用一個通用界面來管理異構存儲系統,將多個磁盤系統的存儲容量整合到一個存儲庫中,便于更好地管理,而且主機上的應用程序也可以更加靈活地訪問存儲容量,不受硬件存儲基礎架構變動的影響,從而有助于提高存儲設備的利用率。另外,通過IBM SVC,用戶可以建立一個分層的存儲環境,從而更好地按照數據價值來分配存儲成本。IBM還聲稱,無論是高成本還低成本設備,無論是哪一家供應商的存儲系統,均支持使用高級復制服務,可在不中斷應用程序的情況下,實現在存儲系統中遷移數據。 2006年5月,IBM推出了System Storage SAN卷控制器(SVC)4.1版。SVC 4.1版具有全球鏡像(Global Mirror)功能,可針對業務連續性和災難恢復提供幾乎不受距離限制的長距離異步遠程復制能力;支持4 Gbps帶寬SAN存儲架構和更多的磁盤和服務器系統,包括Hitachi TagmaStore和OpenVMS。另外,SVC還支持IBM、HP和Network Appliance的新磁盤系統,這樣,它所支持的環境數量就達到了將近80種。 截止到2007年底,在推出僅僅4年多的時間里,IBM已在3400個安裝地點部署了1萬臺SAN卷控制器。 2007年11月,IBM又發布了正式版SVC 4.2.1。該版產品將擁有遞增FlashCopy和層疊FlashCopy功能,支持的最大存儲容量提高了4倍,從2 PB提高到8 PB。這些提高將幫助客戶享受在創建備份拷貝時擁有更高的速度和更大的復制靈活性,同時保證在更大的存儲結構中也享有SVC的益處。另外,SVC 4.2.1支持VMware ESX服務器的新操作環境,包括Red Hat和SUSE Linux以及 Novell Netware。 2)IBM TotalStorage SAN 文件系統 存儲虛擬化有三個層次,即基于主機、基于存儲設備和基于網絡的虛擬化。IBM從一開始就致力于網絡層次的虛擬化,從SAN卷控制器到SAN文件系統,IBM的存儲虛擬化產品在不斷補充和完善。 IBM發布了IBM TotalStorage SAN 文件系統V2.2。IBM TotalStorage SAN 文件系統(SFS)旨在幫助減少管理 SAN 內文件的復雜性,通過將多個獨立的文件系統抽象為一個單一的共享文件系統,從而解決了傳統SAN架構中的文件和數據管理問題。這樣,客戶不再需要擁有多個必須單獨管理的不同文件系統,而是通過單一的管理控制點將文件作為一個中心IT資源來查看和管理。 SAN 文件系統被設計成高可用性的網絡存儲系統——一個旨在為在開放環境共享數據和基于集中式的策略管理存儲提供基于網絡的異構文件系統。SAN 文件系統為 UNIX、Windows和 Linux服務器提供了一種公共的文件系統,通過單個全局名稱空間在服務器之間共享數據。它被設計成高度可伸縮的解決方案,支持超大型文件和超大數量的文件,而無須限制通常與網絡文件系統(NFS)或通用因特網文件系統(CIFS)實現關聯的文件或文件系統。 3)IBM TotalStorage生產力中心 為了改善異構存儲系統的互操作性, IBM發布了IBM TotalStorage Productivity Center(生產力中心,TPC),可通過軟件集群存儲系統的手段來提高管理多種存儲系統的能力。 目前,TPC已發展成一個開放的存儲基礎結構管理解決方案,包括TPC for Fabric 、TPC for Data、TPC for Disk、TPC for Replication等軟件,可進行綜合存儲系統管理——從文件系統和數據庫到光纖傳輸與網絡,直至目的存儲系統。其功能包括:監視和跟蹤與 SAN 連接,并符合 SMI-S 的存儲設備的性能 ; 管理容量利用率以及文件系統和數據庫的可用性; 監視、管理和控制(區域) SAN 光纖網組件 ;管理高級存儲復制服務(同級遠程復制和 FlashCopy) ;使容量供應自動化,以幫助改善應用程序可用性。 作為一種企業級開放式存儲系統管理解決方案,TPC有助于減少存儲系統管理的人力投入,降低相關成本,同時可以提高存儲容量使用率和系統管理效率。 四、IBM虛擬化管理與云數據中心。 IBM推出了IBM虛擬引擎(Virtualization Engine),第一次在多種IBM系統中部署了來自Tivoli的基本資源分配和管理工具以及WebSphere運行時間環境中的開放網格功能。目前IBM所推廣的虛擬引擎(VE)2.0已經是一套完整的虛擬化方案,它包括從操作系統層的虛擬化技術到服務器、存儲等系統內硬件層的虛擬化技術,直到再上層的系統服務套件; IBM系統如System i5,System p5和全新的IBM System z9都包括了不同的虛擬引擎組建模塊,比如動態分區、負載管理功能、虛擬網絡和虛擬I/O,通過連接這些組建模塊可以創建一個覆蓋整個企業的“虛擬網絡”。這些組建模塊技術可以提高實施速度,并通過進一步集成創建一個企業范圍的虛擬環境。IBM x系列服務器和BladeCenter系統可以利用VMware軟件提供的虛擬功能連接到這一更大的網絡中。 作為實現系統虛擬化的規劃工具,IBM虛擬引擎v2.0分為三個層面:虛擬資源、虛擬管理、虛擬訪問。IBM正式推出第一套支持Power和x86處理器系統的"藍云"產品,并提供一個System z"大型主機"云環境,以充分利用System z支持的超大數量虛擬機的能力。同時,IBM還計劃提供基于高密度機架集群的云環境。 "藍云"基于IBM Almaden研究中心(Almaden Research Center)的云基礎架構,包括Xen和PowerVM虛擬Linux操作系統映像以及Hadoop并行工作負載安排。"藍云"由IBM Tivoli軟件支持,通過管理服務器來確保基于需求的最佳性能。"藍云"技術根植于IBM在大規模計算領域的長期積累,包括并行系統綜合體(Parallel Sysplex)、IBM的"深藍"SP集群(Deep Blue SP Cluster)、 "藍色基因"(Blue Gene)和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等。 Server Farm 2.0針對企業級數據中心提供了一種類似物業管理式的基礎架構服務模式,為客戶提供了一個面向服務的開放數據中心。Server Farm 2.0和云計算的基本目標一致,只是它們針對的計算環境有一些區別:Server Farm 2.0針對的是企業客戶的特定應用;而“云計算”針對的是互聯網的應用,并在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里面去管理。此外,Server Farm 2.0中對于資源的獲取請求由人工來處理,而“藍云計算”基于對資源需求的自動判斷。 五、IBM虛擬化的技術優勢。 通過以上資料的分析說明,不難得出結論,IBM虛擬化以及云計算數據有他獨特的優勢和技術能量: 一、降低成本 首先,要降低成本,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要提高資源利用率,即虛擬化——大型機CPU的利用率高達70-80%,而X86服務器只有可憐的15-20%。這意味著,過去,我們花不少錢買了大量的服務器,但卻沒有完全利用起來,大量資源在閑置中被浪費了。而IBM新一代產品在設計時已經考慮了虛擬化的應用,比如X3650 M2本身就帶有虛擬化USB密鑰,用戶買去之后直接開機就可部署虛擬化,而BladeCenter HS22刀片服務器更是可以實現“端到端”的虛擬化方案,可以對多達上百個機箱進行虛擬化管理,可以通過一個刀片實現對上百個刀片的備份。同時,IBM新一代的管理軟件Director 6.1也可以進一步節省管理成本,據稱,“Linux環境節省44%成本,Windows節省35%。” 除了虛擬化和管理軟件升級帶來的成本減少,怎么節省能耗費用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比如一臺2萬元買來的服務器,假設電源是700W,滿負荷運轉,每小時需要耗電0.7度,一天24小時下來就是17度,每度商業用電是1元人民幣,一年下來僅電費就需要6000元,四年下來就是2.4萬元,電費已經超過當初的硬件購買成本。而對于大規模數據中心、高性能計算用戶來說,電費開支更是高得驚人。 行業的相關報道:在最新這一代的X系列服務器上,IBM主要進行了三個方面的能耗改進設計:一是選用轉換效率高達92%的電源,達到80 PLUS金級標準,效率越高,在交直流電轉換過程中損失的電能就越少,發熱量也能隨之減少;二是將系統閑置時的功耗降低了60%,滿負荷運轉時的功耗降低了25%,平均下來可以節省功耗50%;三是IBM在系統中使用了“高度計”,也許你會覺得奇怪,在服務器里面使用“溫度計”之類的傳感器來測測CPU等組件的溫度很好理解,“高度計”能有什么用?這些高度計是用來測量服務器安裝地點的海拔高度的,因為在高原上面,由于空氣密度比較低,會導致服務器風扇的送風量不夠,這時就需要加大風扇轉速,而在海拔較低的平原上面,則可以通過降低風扇轉速來節省電耗,這個機制的實現都需要高度計來測量。 經過金融危機洗禮的企業已經把節約成本放到了與產生利潤同等重要的角度上來看待了,所以在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當中,成本考慮是首當其沖的事情了,而IBM經過多年對虛擬化進程的推進,已經從真正意義上將降低成本優勢顯示出來。 二、控制風險 數據對于企業而言是生命,他承載著成個公司的運營,發展的命脈。那么降低數據毀壞的風險,將可能發生的事情控制在一個可以預見的程度上,這就要求服務器的穩定性和可用性非常的高,IBM的服務器就是從原料的設計,到整體性能考慮,以及后期的維護保養都科學、系統的考慮和方法。同時IBM的服務器的穩定性是給虛擬化和云計算中心的推進和實施,提供了強大的硬件技術保障。 三、改善管理 從單一的服務器到虛擬化的展開到現在云計算數據中心的成立,IBM在改善管理上提供了科學,強大的技術和設備支持。 從一些企業的信息化發展道路上來看,服務器及其數據的維護以及管理是非常復雜的過程。總結起來出現了兩個瓶頸,一種瓶頸是不知道什么是科學的服務器和數據管理,另外種瓶頸是明知道現在的管理不能滿足需求或者說不科學,但是因為經費的問題,而是望而卻步。所以顯現了,管理成本在服務器生命周期中的成本比例已經非常高。但是隨著虛擬化和云計算數據中心的進程,讓我們看到了曙光,據資料闡述,讓我們看看IBM主要從那幾個方面加強了管理性: IMM(集成管理模塊)和UEFI(通用可擴展固件接口)首次出現在IBM System X系列服務器的特性列表中。 其中IMM將取代IBM的遠程管理卡RSA-II,可以實現遠程控制、監測和管理,讓用戶在機房之外的桌面端就能解決問題。IMM是從硬件級別上實現遠程管理功能的,目前已經集成在了IBM的HS22刀片中,在機架X3550 M2和X3650 M2以及iDataPlex dx360 M2也安裝了USB KEY,遠程管理功能在離線狀態下可以進行配置。用戶在WEB管理界面中就可以看到系統的運行狀況,比如當前有多少用戶、是否存在故障點、虛擬光通路的狀態如何、有什么事件發生、用戶ID登錄狀態、電源狀態等等。 而UEFI則是新一代的BIOS。過去,陣列卡、光纖卡的配置都是獨立進行,操作起來也很復雜,而UEFI把它們統一到一個界面中去完成。實際上,隨著服務器的技術和應用越來越復雜,傳統的BIOS已經難以適應性能、擴展性、管理性方面的要求。UEFI作為新一代BIOS,最早是用于安騰平臺上,目前已經在客戶端得到了普及,但在X86服務器上的應用還剛起步。早在兩年前,英特爾就開放了UEFI標準,并與IBM、微軟、戴爾等公司成立了UEFI.org組織。徐行告訴記者,UEFI是必然趨勢,相信不多久UEFI會成為X86服務器的標準。作為一種開放、通用的標準,UEFI將芯片廠商和系統廠商的職責進行了明確劃份,其中芯片廠商主要做南橋、北橋、網絡、存儲、視頻等驅動,而IBM作為系統廠商,主要是負責系統管理部分,比如AEM、CSM、BOFM、刀片機箱故障切換、IBMC基礎管理控制、SETUP等。這樣做的好處是帶來了良好的兼容性,能夠在第一時間支持外設,同時得益于通用的界面、通用的設置方法,使得服務器的管理設置更加容易。 用過Tinkpad 筆記本電腦的人都知道,IBM為其系統管理開發了各種各樣的功能軟件。在服務器上,IBM同樣如此。隨著新一代服務器的誕生,IBM將過去的40多個用于部署、配置、診斷方面的管理工具進行了整合,推出了工具包ToolsCenter,就象是我們熟悉的多功能瑞士軍刀一樣。徐行告訴IT168,這個工具包還可以幫助用戶實現啟動光盤的制作,方便遠程部署和分布式部署,這也是IBM服務器之所以保留光驅選項的一個原因。另外,ToolsCenter也可以讓系統自動連接到IBM官方網站上進行微碼更新,解決大部件性能相關的問題;也有類似于PC doctor一樣的工具,讓用戶隨時查看服務器各子系統的運行狀態。 在更上一層的跨平臺管理工具方面,新版的IBM Systems Director 6.1提供了強大的工具來管理物理和虛擬資源,并具有易用的基于網絡的用戶界面和集成的向導/指南,比如Systems Director Active Energy Manager。它對于Windows服務器最多可實現34.5%的成本節省,而對Linux的x86服務器的節省最高可達43.8%。據介紹,IBM Systems Director 6.1版本的最大特點是:圖形化的WEB界面非常友好,方便人機交互;能夠實現跨平臺支持,不僅可以管理IBM自身的硬件平臺——Power Systems、System z、存儲,還可以管理非IBM的X86服務器;整合了更多工具,包括虛擬化管理,可以更好地與VMware進行交互,也可以和更高級的IBM Tivoli進行整合,與IMM、ToolsCenter的界面也越來越接近;整合AEM(Active Energy Manager),對每臺服務器的用電狀態進行監測、規劃(了解過去幾月的用電狀態)和控制(在出現電源緊缺時對某些服務器進行限電)。比如,由于電力不足,IDC機柜一般供電都有限制,很多42U標準機柜裝的服務器數量都不到20個服務器,至少有一半的空間被浪費,通過AEM的功耗封頂功能,用戶可以在機柜中放入更多服務器,節省昂貴的機房費用,緩解機房供電不足、空間緊張導致搬遷的困局。 通過以上資料,我們非常有理由相信,IBM真真正正的為企業在信息化發展道路上提供,硬件,軟件,技術,理念以及模式全面支持,同時云計算數據中心概念和技術的成熟,解決了數據整合和擴展,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從而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