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講解:云計算如何提升IDC運營能力 |
發布時間: 2012/8/1 9:49:40 |
主機托管、大型客戶和傳統用戶服務作為三種典型的IDC業務,在實施云計算以提升運營能力的過程中,還需要針對不同客戶群選擇其適合的云計算模式。
由于商業化運營模式單一、服務模式簡單、信息化程度低,國內IDC行業的盈利水平始終未有明顯提高,這不僅降低了IDC服務商的利潤水平,同時也制約了IDC行業發展。 目前,全國IDC市場收入仍以基礎資源業務為主,IDC依靠機位出租、主機托管、帶寬出租等基本業務的市場比重高達88.4%;網絡管理、網絡安全、數據存儲等具有高附加值的增值業務以及具有針對性的專業服務的發展速度相對遲緩;在僅存的11.6%的IDC增值業務份額中,網絡安全服務、代維服務和數據存儲三者共占有80%份額。 不過,隨著3G、新媒體、視頻等多網融合應用以及電子商務等企業信息應用外包的日益發展,IDC基礎業務勢必難以滿足客戶需求,增值服務將逐漸成為IDC業務發展的重點。而云計算技術的不斷發展—通過互聯網為個人和企業用戶提供異構、自治的按需即取的全新運營服務模式,也將為IDC提升運營能力發揮巨大作用。 以共享利用率降低運營成本 通過提高IDC資源的共享率和利用率,云計算將能夠降低IDC運營成本,幫助IDC提供性價比更優的服務,吸引更多企業采用IDC服務,從而為IDC帶來更大收益。 通過云計算建設,IDC可以整合多個物理服務器到同一物理服務器,降低40%軟件和硬件成本,提高每臺服務器的平均利用率,有效降低包括數據中心空間、機柜、網線,耗電量,冷氣空調及人力成本等多方面的運營成本IDC的業務部署時間將大大降低,服務器重建和應用加載時間也極大縮小,硬件維護、升級將得到加強,設備宕機率也會大大地降低幫助IDC中心建立業務與資源之間的關系,使現有IDC資源和業務優先級對應,所有服務器可以作為資源池進行統一調度和管理,且按需動態分配。 三種業務模式“云”化處理各不同 IDC的云計算建設需要針對不同的業務和用戶群進行差異化統籌考慮。主機托管、大型客戶和傳統用戶作為三種典型的IDC業務,在通過云計算提升運營能力方面需有針對性地進行,對于不同客戶群選擇適合的云計算模式。 主機托管業務:該業務一般為SP/CP的主機托管,基礎架構規模較小,服務器平臺常以PC服務器、刀片服務器,運行Windows/Linux操作系統,及Internet應用為主,應用模型需要符合開發規范,對托管費用成本敏感。 該業務模型可以應用云計算中的PaaS(平臺即服務)模型。在PaaS平臺中采用統一平臺架構、開放平臺能力等手段,基于互聯網以服務形式提供平臺運行環境,重點開發內部測試平臺、開放API接口,形成海量的數據處理中心。 大型客戶業務:該業務一般指大型網站、在線游戲等,如新浪、網易、盛大等新興Web2.0企業,基礎架構規模較大,混合型的基礎架構,從終端服務器到PC服務器均有,系統復雜,應用類型繁多,對服務水平、帶寬、應用部署速度敏感。 此類業務適合采用云計算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模型。IDC服務商整合內部系統和基礎設施資源,降低成本,大規模、高效地提高IT基礎設施,以基于網絡服務的形式提供計算和存儲等資源能力。傳統業務:該業務一般指傳統行業、金融、證券、政府、集團客戶等,其基礎架構、應用類型復雜,一般采用自行開發的行業應用;對安全性、資源獨占性的敏感。此類業務適合以私有云或者獨占模式建設。 對IDC云計算實施有次序部署 總之,IDC云計算部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保護投資同時還需要將實施風險降到最低。在啟動云計算的先后順序上,首先應考慮IaaS平臺,先試點建設再規模發展,然后再逐步實施PaaS和SaaS,進而形成完整的服務體系;在云計算實施過程中,首先應考慮采用標準化、自動化和成熟的技術,以此提升利用率,降低技術障礙,節約成本,提高可用性。 云計算IDC可按照如下步驟進行:首先,對服務器、存儲、網絡等資源進行虛擬化整合;其次,搭建云計算基礎平臺,部署自有業務及引入其他業務,在提供IaaS服務的基礎上提供簡單的SaaS服務;再次,打造SaaS軟件開發、管理與托管運行的平臺,即PaaS平臺;最后,緊密結合PaaS、SaaS與IaaS服務,使IDC全面云服務化。在內部,云計算IDC可以及時、準確地統計分析業務運營情況,給業務決策和創新創造良好的基礎;在外部,也可以提升傳統服務模式的發展,為客戶提供先進的增值服務,擴大市場份額,提升品牌形象。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