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產業化尚欠火候 |
發布時間: 2012/8/1 9:48:41 |
一場由IBM、Mircosoft、Google等IT巨頭掀起的“云計算”概念在全國迅速躥紅,眾多企業從不同領域和角度涉獵其中,這包括華東電腦(600850,股吧)、浪潮信息(000977,股吧)、用友軟件(600588,股吧)等IT企業,以及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移動運營商。根據IDC的數據,未來三年,國內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3000億元左右。但目前中國的“云計算”產業模式多屬于片段化階段,離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尚有不小距離。 用友軟件是國內率先提供云計算服務的軟件企業之一。“用友打算用2-3年的時間建一個統一的Pass平臺。”用友軟件副總裁鄭雨林介紹,用友軟件對云計算的運用基本與國際同步,其針對Saas的開發已開展了多年,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偉庫。據悉,偉庫主要面向中小企業用戶,目前偉庫的注冊用戶已達幾十萬家。按照用友軟件的云計算部署,現有的產品均需支持云計算。 “云計算對于整個IT行業都有機會。”鄭雨林介紹,云計算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概念,而是在現有互聯網的基礎上把所有硬件、軟件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和調動現有信息資源,通過構架一個新的系統結構,人們按需索取,可降低企業和個人的成本,有著切實的市場需求。 云計算服務分為硬件層的基礎架構云(Iaas)、平臺云(Pass)和軟件應用云(Saas)三個層次。從長期來看,在云計算的產值中呈現三個層次三分天下的格局。目前大多數的云計算服務主要以Pass和Saas的形式提供給用戶,在Iaas層則主要跟技術實力強勁的IBM、谷歌等國際巨頭合作。 國金證券(600109,股吧)認為,與跨國企業在底層軟件和高端硬件的優勢相比,在Paas、Saas層面的服務器、存儲器和基礎軟件、應用軟件等本土系統集成商和應用開發商與跨國企業差距較小,更具備產業化優勢。 有分析人士指出,企業在提供云計算服務時,傳統業務模式仍將長期存在,原有的商業模式也不會被云計算服務所代替,且擁有原有客戶基礎的傳統企業,更有利于開展云計算服務。 產業化尚欠火候 在政府和企業的推動下,今年成為云計算在中國落地的“元年”。 工信部聯合發改委于10月18日聯合印發《關于做好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的通知》,確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等五個城市先行開展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 云計算在全國迅速躥紅。北京市計算中心與Platform軟件公司共建聯合實驗室,推進“北京云”的建設。江蘇省無錫市聯手IBM創建了世界第一個商業云計算中心。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世紀互聯、鵬博士(600804,股吧)等企業也在積極投入云計算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推出了部分產品和試驗平臺。浪潮信息也因為年底將推出云計算產品,其股價不斷創新高。 事實上,因為國內的消費習慣、設備升級成本的拖累、市場推廣難度大等問題,目前中國的“云計算”產業模式多屬于片段化階段,商業模式較為單一,離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尚有不小距離。用友軟件的偉庫盡管2008年9月就已經上線,可是至今還沒有盈利。 發展云計算需要企業持續、大力的投入。據了解,目前用友軟件的研發占銷售比平均在15%左右,如果發展云計算總的研發投入將加大,且每年以30%的速度遞增。據悉,微軟在過去5年中已經逐漸把資源傾斜到云計算上,目前可能有40%-50%的研發集中在云計算領域。未來5年微軟將會把全球80%的研發資源集中到云計算領域。 國金證券認為,云計算是IT發展的一個趨勢,中國云計算需求增長空間來自于傳統IT架構的改造和轉型、移動互聯網爆發性需求、傳統工業的信息化普及與升級的持續增量需求。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