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云計算四大挑戰如何解決 |
發布時間: 2012/6/24 15:36:14 |
挑戰一:誰來建設云基礎設施?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近年來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總體上,絕大多數中國企業目前還缺少足夠的資源和實力去建立大型的云計算平臺。這是由于云計算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長時間的資源部署和持續的更新維護,國內中小企業普遍不具備這樣的資源、實力和戰略。大型國企普遍缺乏靈活的機制和創新的動力。 應對策略:建立政府和企業共同投入、遵循市場化規則運作的"云計算基金",來扶持和幫助國內云計算產業盡快形成。政府的責任在于投資、評估和激勵,如提供種子基金、制定一些明確的政策傾斜與幫扶措施(如稅務層面的優惠),來吸引國內外企業投資和參與中國云計算產業,但無需對該基金以及隨之形成的產業做太多干預——也就是說,云計算基金的投資應當是開放的、國際化的、市場化運作的。 挑戰二:確保云計算平臺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用戶固然可以不必知道自己的數據被存儲在哪個地方的服務器里,但卻十分關注這些"數字資產"是否會丟失、損壞甚至是被竊取。 應對策略:政府應鼓勵科研單位和國內企業積極參與國際云計算相關標準(特別是數據標準) 和規范的制定,謀求在該領域國際技術標準的主導者地位。然而在爭取主導權的同時,也要意識到,開放與合作更重要。所以在云計算標準研發的過程中,應確保數據互通是國際兼容的、跨廠商、跨平臺的,這樣才能確保中國不致成為云時代的信息孤島。 挑戰三:實現云計算平臺的可跨越性、數據格式與標準的統一性、信息和應用的可移植性? 應對策略:開始著手建設國家級數據中心——但同樣要尊重市場化規律。目前看來,最佳的方式是,政府可以委托大的電信運營商來建立這種規模極大的數據中心,但在此過程中要優先考慮節能減排,并采用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像風電、水電、太陽能)和最先進的綠色IT技術。這就如同修筑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政府和大企業負責物理平臺的建設及"行駛規則"的制定,而在修好的公路上跑什么車、拉什么物資則由中小企業根據市場需求決定。 挑戰四:云計算基礎架構部署帶來的挑戰? 一個大型數據中心需要上百萬臺高性能服務器,這就對構建這種大規模數據中心的地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至少需要在各種自然災害發生幾率較小并且有著穩定可靠電力供應的區域。 應對策略:支持和促進云計算領域的國際合作,鼓勵國內外學術機構、企業達成戰略伙伴關系,共享資源和商業機會。在嘗試介入甚至主導國際云計算標準制定的同時,也應允許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基于現有的、成熟的國際化云計算平臺,開發有競爭力的云應用和服務。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