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溯寧五月圍城 81億打造云端呼和浩特 |
發布時間: 2012/9/5 17:54:19 |
2012年5月3日,美國云筆記軟件公司Evernote宣布融資7000萬美元,由田溯寧旗下的寬帶資本(CBC Capital)和美國著名風投Meritech Capital領銜投資,本次融資對Evernote的估值為10億美元。
對于田溯寧來說,入股Evernote只是寬帶資本在云計算領域的“牛刀小試”,真正的大手筆還在后面。僅僅一周之后,5月10日,田溯寧現身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這一次,他帶來的投資是81.5億元,同時也是寬帶資本成立以來在云計算領域的最大規模投資。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西部城市,怎么突然間與互聯網最前沿的云計算產業聯系起來?這一切還要從2011年中國企業家俱樂部四位理事的聯名上書說起。 四理事“上書” 2011年7月,同為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理事的牛根生、馬云、田溯寧和張醒生在呼和浩特考察TNC的環境生態項目。雖然已經將多數精力投入到慈善公益領域,但身為內蒙古人,牛根生一直想能為內蒙在公益之外做點什么,當他把自己想法告訴參加考察的理事們的時候,大家分析了內蒙的優勢和劣勢之后,一致認為如何將當地的資源(煤炭)變成電,再將電變成信息,是一種可行的方案。田溯寧隨后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在呼和浩特發展云計算產業。 在商言商。要在呼和浩特發展云計算,是因為當地的獨特優勢。同為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理事,牛根生坦言,自己與馬云、田溯寧和張醒生不僅是同仁,而且是要好的朋友關系,所以,對于呼和浩特的優勢和不足,他都直言相告,讓他們自己來下結論。 牛根生說,呼和浩特至少有四大優勢: 第一,用電政策和電價優勢。內蒙古煤炭資源豐富,火力發電總量居全國首位。在呼和浩特周圍,目前已經建成和在建的電廠多達12座,火電和風電機組分布廣泛。同時,根據國家對五大少數民族地區的用電政策,內蒙電廠發電可不上網競價,優先供給自治區內企業。由于發電成本低,呼和浩特的工業用電價格每度僅0.35元,相比國內同類城市低50%以上。 第二,氣候優勢。呼和浩特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僅6.5度,夏季短暫,秋季氣溫劇降,冬季嚴寒漫長。對于大型數據中心來說,將有7―8個月不需要空調系統,有利于大規模減少數據中心的制冷能耗,降低運營成本。 第三,區位優勢。呼和浩特不僅屬于環渤海經濟圈,同時距離北京很近。北京到呼和浩特飛行時間僅50分鐘,同時京呼線高鐵正在建設中,未來乘坐高鐵兩地間僅需2.5小時,比目前運行時間降低6小時。依托京呼高鐵,呼和浩特具備了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的優勢。 第四,呼和浩特集中了內蒙古70%的重點院校和科研院所,擁有知識資本優勢。 田溯寧旗下的寬帶資本在北京建設了“云基地”,云計算的基礎是大數據存儲與交互使用,而云存儲就需要建設大規模的數據中心。大規模數據中心可能涉及百萬臺服務器,耗電量達到數十兆瓦級別,如果能將數據中心建設在低電價和散熱好的地區,將大幅降低能耗和成本,而呼和浩特正好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田溯寧很興奮,他突然間找到了在云計算領域多方共贏的解決方案。如何降低大型數據中心能耗是全球性問題,實際上,Google在2010年就宣布了50億美元的風力發電計劃,在美國大西洋沿岸建立風力發電站,利用海風發電供給Google的數據中心。不僅大型互聯網公司數據中心能耗嚴重,對于電信運營商同樣如此。田溯寧曾長期擔任中國網通CEO,他說應該聯合三大電信運營商到呼和浩特建設數據中心。 但是,在中國,如此大規模的投資計劃沒有當地政府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田溯寧決定給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胡春華寫一封親筆信,闡述在在呼和浩特建設云計算產業基地的構想,得知此計劃后,馬云、牛根生和張醒生決定在該信上聯署,該信很快得到了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的熱情回應,并安排專門機構和人員予以推進。內蒙古決定在呼和浩特建設云計算產業基地,并以紅頭文件將此確定為戰略計劃。 政府的支持來了,田溯寧、牛根生、馬云、張醒生也開始調動一切資源,為呼和浩特云計算產業計劃奔走。不到一年時間,中國電信來了,中國移動來了,中國聯通也來了,三大運營商決定在呼和浩特各投資120億元建設云計算數據中心。雖然已經在北京亦莊打造了云基地,田溯寧還是毅然決定將寬帶資本的云數據中心建設在呼和浩特,總投資額高達81.5億元。 呼和浩特專門在靠近國道的和林格爾縣開辟了云計算產業園區,在3400平方公里的小小縣城,一夜之間匯聚了超過440億的云計算“熱錢”。五月的和林格爾,氣溫并不算高,但440億的“五月圍城”將這座平凡的小縣城放在了中國云計算產業的中心地帶。 云計算革命的歷史由企業家創造,并定格在了呼和浩特。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