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協議入門 |
發布時間: 2012/8/24 11:12:06 |
我們每天使用互聯網,你是否想過,它是如何實現的?
全世界幾十億臺電腦,連接在一起,兩兩通信。上海的某一塊網卡送出信號,洛杉磯的另一塊網卡居然就收到了,兩者實際上根本不知道對方的物理位置,你不覺得這是很神奇的事情嗎? 互聯網的核心是一系列協議,總稱為”互聯網協議”(Internet Protocol Suite)。它們對電腦如何連接和組網,做出了詳盡的規定。理解了這些協議,就理解了互聯網的原理。 下面就是我的學習筆記。因為這些協議實在太復雜、太龐大,我想整理一個簡潔的框架,幫助自己從總體上把握它們。為了保證簡單易懂,我做了大量的簡化,有些地方并不全面和精確,但是應該能夠說清楚互聯網的原理。 互聯網協議入門 一、概述 1.1 五層模型 互聯網的實現,分成好幾層。每一層都有自己的功能,就像建筑物一樣,每一層都靠下一層支持。 用戶接觸到的,只是最上面的一層,根本沒有感覺到下面的層。要理解互聯網,必須從最下層開始,自下而上理解每一層的功能。 如何分層有不同的模型,有的模型分七層,有的分四層。我覺得,把互聯網分成五層,比較容易解釋。 如上圖所示,最底下的一層叫做”實體層”(Physical Layer),最上面的一層叫做”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中間的三層(自下而上)分別是”鏈接層”(Link Layer)、”網絡層”(Network Layer)和”傳輸層”(Transport Layer)。越下面的層,越靠近硬件;越上面的層,越靠近用戶。 它們叫什么名字,其實并不重要。只需要知道,互聯網分成若干層就可以了。 1.2 層與協議 每一層都是為了完成一種功能。為了實現這些功能,就需要大家都遵守共同的規則。 大家都遵守的規則,就叫做”協議”(protocol)。 互聯網的每一層,都定義了很多協議。這些協議的總稱,就叫做”互聯網協議”(Internet Protocol Suite)。它們是互聯網的核心,下面介紹每一層的功能,主要就是介紹每一層的主要協議。 二、實體層 我們從最底下的一層開始。 電腦要組網,第一件事要干什么?當然是先把電腦連起來,可以用光纜、電纜、雙絞線、無線電波等方式。 這就叫做”實體層”,它就是把電腦連接起來的物理手段。它主要規定了網絡的一些電氣特性,作用是負責傳送0和1的電信號。 三、鏈接層 3.1 定義 單純的0和1沒有任何意義,必須規定解讀方式:多少個電信號算一組?每個信號位有何意義? 這就是”鏈接層”的功能,它在”實體層”的上方,確定了0和1的分組方式。 3.2 以太網協議 早期的時候,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電信號分組方式。逐漸地,一種叫做”以太網”(Ethernet)的協議,占據了主導地位。 以太網規定,一組電信號構成一個數據包,叫做”幀”(Frame)。每一幀分成兩個部分:標頭(Head)和數據(Data)。 “標頭”包含數據包的一些說明項,比如發送者、接受者、數據類型等等;”數據”則是數據包的具體內容。 “標頭”的長度,固定為18字節。”數據”的長度,最短為46字節,最長為1500字節。因此,整個”幀”最短為64字節,最長為1518字節。如果數據很長,就必須分割成多個幀進行發送。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