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扶持信號釋放 云計算亂中求生 |
發布時間: 2012/8/21 15:25:24 |
來看一下IT各個行業“云”概念的運用。
從產品來看,智能手機推出云手機、PC機推出云計算、家電行業推出基于物聯網的云運用。從行業熱點來看,移動互聯網已經啟動云計算的另一種應用模式。從政策角度來看,物聯網、三網融合都為云計算帶來無限的發展機會。而這些都激發了行業巨頭的關注熱情。 一方面,各地方政府積極上馬云計算示范項目,大規模建設數據中心。聯想、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行業巨頭紛紛投身云計算。現在連VC也行動起來,將云計算領域的創新公司作為新的投資方向。另一方面,在技術與概念已經成熟的云計算領域,眾多企業卻沒有找到盈利路徑,即圍繞云技術的商業創新,還沒有找到成功撬動的支點。如何盈利,是云計算在成為市場熱點多年之后的現實難題。 國家云計算第二批試點名單正在醞釀當中,地方政府和重點企業正在積極備戰,以期進入名單。因為大家都看到了切實的好處:2011年工信部、發改委發布了第一批5個試點方案,首批專項資金共下發6.6億元人民幣。 “國家下發6.6億元,地方政府、企業配套資金加起來要超過上百億元。”一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不僅是資金支持,2012年上半年的這一次試點目的非常明確:“在示范工程的選擇標準上,第一個因素就是看是否有合適的商業模式。也就是說,政府是從應用的角度來支持的,而不單純是技術上的支持。試點項目都是有基本的商業模式,成功率很高的項目,跟以往的863、核高基(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等扶持計劃有很大不同。”賽迪顧問副總裁孫會峰告訴記者,試點工程的推進,是將“政府扶持”的信號釋放給市場,對整個云計算產業的落地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難題未解 2011年,雖然云計算的發展依然很熱,但安全和標準問題還是沒有跨越過去。 在2010年之前,云計算基本上被幾大國際巨頭引導,那也是云計算的概念普及階段。按照賽迪顧問當初的預測,2011年到2015年應該是云計算應用落地的階段。 總結2011年云計算落地的第一年,孫會峰提煉了三大看點:國家提升云計算戰略定位,加快統籌推進;地方謀求云計算先發優勢,紛紛搶位布局;應用需求進入集中爆發期,市場潛力巨大。 這一年云計算落地的標志是,發展驅動力從“政策引導”轉為“市場拉動”,并且業務創新源從“技術導向”轉為“應用導向”。 在第一批試點名單中有5個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所有項目中不僅包括財稅、教育、城市交通等政府項目,也包括百度、騰訊等企業項目。所有的項目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有需求。但孫會峰也認為,云計算畢竟是剛剛落地,2011年推進并不是很快,真正實現盈利的更是寥寥無幾。 2011年,雖然云計算的發展依然很熱,但幾個難題還是沒有跨越過去。最突出的就是安全問題,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將數據遷移到云上去,都存在很大的擔心。比如2011年眾多企業推出網盤服務,但很多用戶只敢把一些不重要的、需要隨時調用的數據放到云上,而核心數據都放在自己的電腦上。 大規模數據中心搭建的云,并非都是安全的。2011年,亞馬遜爆發的宕機故障讓業界印象深刻,其四月份的宕機導致了包括基于位置服務的社交網站FoureSquare、問題和解答服務商Quora、新聞共享網站Reddit以及網絡出版商BigDoor的全面癱瘓,事情的嚴重還在于亞馬遜本次故障持續了四天,再次引發了云計算的信任危機。 另一個難題就是標準。從云到端,需要無數的設備、無數的技術,要實現所有云與端的數據交互,必須要有統一的標準,否則云計算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據孫會峰透露,云計算專委會已有100多家企業成員,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推進標準的制定。當然,標準將是一輪更激烈的博弈。 云中探路 從目前來看,圍繞云計算的創業投資者的熱情正在追隨著端上的新應用、新服務。 雖然很多難題沒有解決,但無論是行業巨頭,還是創業公司,已經不能再等。眾多企業在云中摸索前行。 阿里巴巴也是云計算的一個先行者。 阿里巴巴當初推阿里云的時候,并沒有想清楚這個云能做什么,只是因為當時所有的企業都“無云不歡”,阿里也必須“撐”出一片云來。 經過內部這幾年的摸索和調整,阿里終于想明白了——通過阿里云打通阿里系,為大淘寶提供統一的基礎設施服務,同時阿里云將對集團各個平臺上的海量商品信息、信譽體系、支付工具、用戶資源進行提煉挖掘,開發商業應用,使這些數據真正具有戰略價值。阿里云CEO王堅的說法是:“做中國擁有最大計算能力(而不是服務器最多)的公司。” 在2011年,隨著阿里手機的推出,阿里云的思路更加清楚。阿里云過去是一個純成本中心,如今正在向一個盈利部門跨進。王堅透露,該業務最快將在一年內盈利。 在2011年另一個發展飛快的云應用是騰訊的微信,依托騰訊QQ體系海量的社交數據庫,結合語音對講功能,為用戶提供點對點的云通信服務。 2011年微信注冊用戶數增長數量超過5000萬,使得騰訊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快速而且深深地植入一棵樹。雖然微信的盈利還沒有提上日程,但由QQ衍生出的騰訊帝國的成功,誰也不懷疑微信未來商業化的能力。 高德地圖(Amap)憑借龐大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特別是具有聚合功能的生活服務信息系統,為手機用戶提供一站式的位置生活服務解決方案,在2011年也贏得了越來越多的用戶。 “微信和Amap代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現狀,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功能和服務從本地轉移到云端,在降低對客戶端接入要求的前提下,為用戶提供更具性價比的服務,云計算在移動互聯網的落地進程,也會提升移動互聯網本身的技術含量和普及進程。”易觀分析師閆小佳認為。 從2011年開始,投資者也明顯開始關注云計算的創業公司,從目前來看,圍繞云計算的創業更多的是在“端”,而非“云”,投資者的熱情也正在追隨著端上的新應用、新服務。 記者觀查 云發展需要產業分層 雖然云計算產業培育和應用創新進入發展新階段,但也面臨缺少統籌規劃、對應用領域研究梳理不夠、示范項目倉促上馬、投資風險增大、重復建設、投資過熱等問題。 未來云計算示范項目的建設將更加理性,以市場需求為重點,重視商業模式探索,利用云計算技術切實解決業務發展和信息化建設中的難點問題。比如在當前的投資熱潮中,值得警惕的是,很多投巨資建成的所謂“云計算”平臺,實質性應用非常少、設備利用率非常低,有的云計算中心淪為僅供參觀的“展示中心”,有的只是在規模和硬件設備上大做文章而沒有提供真正的云計算應用服務。因此,在設立云計算應用示范工程時,必須加強宏觀規劃布局,根據信息化建設需要,確立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 大規模的數據中心是云計算發展的必要基礎,只有集約化,才能夠實現真正的大規模并行處理能力,也才能夠使得計算的單位成本降到最低。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企業雖然都在云計算領域有著非常好的探索,但他們各自建立大規模的數據中心,投資分散,無法實現規模效應。 真正要實現云計算產業的盈利,離不開云計算基地的建設。云計算產業的健康發展的關鍵是要“分層”,即基礎建設與上層應用是分離的。國家應該在基礎建設上做統籌,而企業則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上層應用的創新上。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