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會讓外包過時嗎? |
發布時間: 2012/8/21 14:40:05 |
新的云環境需要不同程度的服務,這將使外包行業重新洗牌,許多供應商將根據不同的價格標準為客戶提供不同的價值主張。如果企業可以像居家用電那樣輕而易舉地獲得信息技術和業務服務,這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這就是“云計算”的前景。云計算是企業獲得計算能力、軟件及業務功能的一種效用模式。這種模式重新定義了企業運營和為客戶提供服務的方式,它還重新定義了服務供應商與外包企業的角色。 這就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云計算會讓外包過時嗎?試想一下,企業只需為云計算IT供應商提供一個信用卡號,就能在短短幾分鐘內獲得強大的計算能力。它們可以聯系一家軟件供應商,獲得銷售、客戶關系管理及財務等方面的云計算能力。具備了如此迅速的應對能力,CEO或CIO是否還需要傳統的外包服務提供商進行服務整合呢? 答案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云計算的確簡化了IT和業務服務領域的某些方面,許多服務變得像開燈那樣簡單。但它也使一些方面更加復雜,因為客戶的需求往往不僅限于供電。例如,電力公司的服務不包括建議用戶使用什么類型的家電產品,或如何使用新電器。 用戶的喜好各異,因此,新的云環境需要不同程度的服務,這將使外包行業重新洗牌,許多供應商將根據不同的價格標準為客戶提供不同的價值主張。 復雜的IT環境 從IT的角度看,云計算的推行實際上意味著CIO必須管理更為復雜的混合環境:外部提供的 云服務,內部類似于云計算的管理方式,加上傳統的應用程序。從業務流程的角度看,企業需要謹慎(以商業化的方式)管理不同功能與流程的整合,原因是公用事業云計算服務提供商極有可能無法充分理解客戶的業務目標——更別提客戶的需求了。 鑒于公司在云服務方面面臨的其他挑戰(主要是關于安全、數據整合和服務利用率等方面的困難),外包供應商還將繼續發揮其重要的整合作用。事實上,由于外包商能夠根據不同服務提供商提供的服務,為企業在業務模式設計方面提供建議,并幫助企業利用服務提供商互動產生創新活動,這將使外包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大肆宣傳的背后 隨著新的信息技術的引進而進行的大肆宣傳,是業內無法正確理解云計算對外包行業影響的一個原因。大肆炒作的背后,是對變化復雜性,以及當前買方與服務方的利害關系的忽視。 跨國企業不可能簡單地放棄那些有利于當前熱門技術發展的IT解決方案。與此同時,IT與業務流程外包供應商非常了解云服務的意義,積極發展提高自身的能力。而且,通過現有的客戶關系,他們能在云技術的開發中占據優勢地位。 但是,在炒作的背后,云技術與業務服務的許多方面確實具有革命性的意義,這一點毋庸 置疑。 首先,云計算模式大大減少了對新企業的進入障礙,以及對小型企業的競爭限制。小企業現在不需建立自己的數據中心,解決大量電子郵件的應用問題,也不必為不定期招聘和培訓等保留大量勞動力。這一效用模式將外包優勢——所謂基礎服務的外部供應——擴展到更廣泛的企業群體。現在,企業能更迅速、更方便地獲得實惠的基本服務,這反過來又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 其次,從財務方面考慮,云模式將產生驚人的結果。相比于企業自身的應用方案,軟件服務方案實施和維護的成本相對較低。由于供應商向云服務的客戶提供軟件,在市場競爭的激勵下,他們會持續改進軟件,確保向客戶提供新的附加功能。 在云計算方面還存在大量錯誤的假定,如果根據這些假定開展工作,企業將陷入麻煩之中。例如,許多評論人士認為云是一種業務和IT服務自助模式。他們想當然地認為云服務不需要 根據客戶需求進行任何改進或調整。大企業一般很少這么做,除了公司內一些不需要太多合作就能完成的相對小型、分散的流程,其影響也相對較小。 還有人認為云模式將簡化服務流程。即使是在獲得基本的原始運算能力方面,這一說法也有待商榷。是的,通過租用服務器,企業能方便地存儲數據和應用程序。但是,從公司的角度看,這意味著IT管理者必須對各外部云服務提供商,以及傳統服務與云服務結合的企業內部IT環境進行管理,同時還要兼顧無法使用云計算的各種傳統系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服務器的整合并非沒有意義。隨著服務提供商的增多,服務器的整合將越來越復雜。現階段,多數公用事業云計算服務提供商的業務模式中還沒有這種整合。充分了解傳統外包模式下與云環境下不同的整合方式,這非常重要。現在,整合意味著不同 系統、功能的服務提供商必須展開合作,共同管理基本服務。如果某一應用方案出現問題,提供桌面應用程序的公司需要與應用方案服務提供商合作來解決問題。 但是,在把業務流程與IT流程外包給云服務提供商的企業,它們在整合方面面臨的更大的困 難將在于:如何在各種服務中持續整合數據,了解端到端業務流程,這樣企業才能確保其員工和用戶獲得需要的服務。 以一般財務流程的接收和處理為例。在云計算或軟件服務環境下,企業的端到端功能有可能需 要五種不同的云服務。但從企業的角度而言,企業管理者確實需要知道他們何時能獲得所需的服務,如何才能實現理想的服務速度、效率和成本。此時,如何監控和管理整合過程——牢記服務的最終目標——是多數云服務提供商面臨的難題。 三類不同的服務模式 外包的作用正發生重大變化,并且企業的IT流程和業務流程越來越多地運用云計算服務,外包的作用還將繼續變化。事實上,我們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云模式將加快不同外包服務和供應商的出現。至少可能出現三類不同的服務形式。 第一類: 公用事業服務提供商 作為IT能力或基本業務流程功能的供應商,公用事業服務提供商的價值主張將主要強調效率和成本。 例如,我們曾與年運輸量達數億件物品的物流公司合作,每件物品都有一個唯一的條形碼,這些條形碼代表公司每月需管理的千兆字節的數據。作為質量控制流程的一部分,公司希望能識別哪些物品被分配了相同的條形碼。條形碼的分析意味著公司在數據的存儲和計算能力方面面臨相當艱巨的任務。 該公司實施云解決方案需要150個服務器,每年共花費13.1萬美元的成本。而如果在IT部門建立相同的云計算能力,則需要購買價值400萬美元的高端服務器。此外,云方案的處理能力十分驚人,4.3分鐘就能處理公司一個月的數據量。成功要素:對于公用事業云服務提供商,用戶的CIO主要關心服務的可獲得性:在我需要的時候,我總是能獲得IT服務嗎? IT管理者認為,判斷利用率和性能的黃金標準即為所謂的“五九”標準——99.999%的時間都能獲得服務。云服務提供商通過產業能力的發展,差不多已能達到這一要求。一個小小的百分點就使企業一整年的績效發生較大的改變。如果網絡利用率高達99.999%(電信業往往能達到這一利用率),一整年的失效時間僅為5分鐘。而利用率為99.9%則意味著應用程序每年將失效9小時。程序失效將導致生產率的降低、銷售機會的錯失和客戶服務質量的下降等后果。對于金融服務業等行業的事務密集型應用方案而言,系統失效將造成每分鐘數百萬美元的損失。 公用事業服務提供商的其他成功因素還包括可恢復性——如果出現程序癱瘓,服務器多久能恢復?數據是否安全?當然還要考慮安全性。 目前,數據安全和完整性是云業務模式的根本所在。明確云生態系統中風險管理與風險規避的責任方將至關重要。 第二類:業務功能供應商 第二類云服務或外包企業是在銷售、人力資源及客戶支持等某些領域具有專業經驗的利基服務提供商,因此服務的價格更高。如果說第一類是電子公司的話,那么第二類則是提供冰箱、洗碗機、家庭影院和音響設備等家電產品的公司。對業務功能供應商而言,其價值主張在于滿足所服務公司的業務需求,即不只是傳統冰箱,而是適合廚房大小、能放置足夠食物的冰箱。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