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C:未雨綢繆迎接大規模云計算網絡挑戰 |
發布時間: 2012/8/18 9:32:21 |
近一兩年,IT很流行說云端(Cloud),其實是指個人電腦外,要透過網絡來連接的儲存及運算的技術,早在80年代已經開始研究,不過一直難以廣泛推行,因為受制于網絡傳輸技術,直至寬頻成為全球傳送主流,技術才得以發揚光大。說回云端儲存,你大可以看成是以前流行的線上儲存的升級版,分別在于以前的只是單向,一方上傳多方下載,如果要更改當中部分內容十分困難。至于云端儲存,就是你可以隨時更改當中的內容,新增、刪除只要透過網絡即可,就如你的外置儲存媒體一樣。
講真,我現在已有一堆“云”,最常用的是Dropbox,這個比較早推出的云端儲存系統,發展至今已經相當穩定,只要下載專用桌面軟件,同時支援Windows與Mac兩大作業系統,就可做到與云端同步。其實在運用的方式上,亦是非常有彈性,例如我自己,公司同家中的電腦都裝上專用軟件后,在公司工作的文件會即時更新云端上的檔案,之后回家就可以提取最新的文件。另外,Dropbox亦可以用在分享檔案之上,用法亦非常方便。 如果計云端技術的推廣,最親民的一定是Google,其中一個免費服務Google Docs網上文書系統,正好是云端運算之一,而4月底他們剛推出的云端儲存Google Drive,為登記用戶提供5GB免費容量,似乎挑起了一次云端戰爭,微軟的SkyDrive、DropBox兩大對手都即時增加容量前者由2GB加碼變為27GB,而后者亦由2.5GB起跳,每成功介紹新用戶就可增加 500MB上限為12GB。當然三方亦各有長短,SkyDrive容量最大,可惜上載亦是最慢,至于Google Drive雖然還在起步階段,軟件以及系統還未完善但勝在品牌本身效應,令人放心使用。至于Dropbox是最穩定以及成熟的系統。 另外,手機平板的支援亦是云端技術的目標,因為流動裝置本身容量有限,所以有外置儲存自然更加有吸引力,同時亦可以與家中電腦作資源共用就更加方便,亦令到專為此而設的BOX應運而生。 不過,供應商最終目的,也不過是想用戶付錢增加儲存容量,但以我的花錢概念而言,用錢最低限度要買到方便還是劃算的,只是目前還未有一個吸引到我,尤其是云端儲存還在普及的初期,但他對手如Apple的iCloud、Amazon的Cloud Drive、ASUS的WebStorage,甚至是國內新浪的微盤等大牌還未正式出手,看來目前還可以先申請各種服務的賬號,等成熟之后才加大容量還未遲。之后有機會再同大家談談云端應用。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