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柔并濟,做好ERP項目評估 |
發布時間: 2012/8/18 9:23:44 |
一說起ERP評估,很多人會皺起眉頭,無從下手呀。ERP評估真的有這么難嗎?其難就難在于沒有參考的標準,沒有量化的標準。不像一個生產線項目,投入進去,可以計算產量提高了多少,可以量化。但是,ERP項目是個綜合的項目,很難用數字去量化它。
但不能說,ERP無法評估。筆者認為,企業可以從兩方面去評估ERP的實施效果,一是柔性的標準,靠企業主觀去判斷;二是硬性的標準,靠具體的數據去量化。 一、柔性標準。 1、帳套數據是否統一。 在上ERP數據之前,各個部門對統一數據內容往往都有多個版本。如采購價格數據,可能采購部門與財務部門都有一個版本,其數據往往不統一;又如生產成本數據,財務部門與生產部門又可能各自有各自的版本;再如庫存數據,采購、倉庫、生產對同一種材料的庫存數量可能有三種以上的版本。這些數據的不統一,為企業的決策、計劃、利潤分析等等,都會帶來比較大的麻煩。 為此,第一個柔性指標就是看這些帳套的數據,在整個公司內是否只有一個版本。若只有一個版本,說明這個指標達標了;若各個部門之間還有自己的版本,則說明還存在某些問題,顧問要了解其中問題的原因,是出在那里,是各個部門之間統計的方法不一致,還是查詢的方法不對。找到問題后,再對癥下藥。數據的統一,是評價ERP是否成功的最基本的一個標準。 2、流程的可控制性、連貫性。 如采購價格的審核程序,在企業的規章制度中,規定采購價格的變更需要采購員申請,采購經理審核,物流總監復核,財務部門存檔。但是,在沒有上ERP系統前,當采購價格變更時,有時候,采購員只讓采購經理審核,而沒有讓物流總監復核,有時候甚至私自更改價格,連采購經理都沒簽字審核。因為企業采購物料繁多,采購經理也不可能記得住每個物料的價格,這給有些采購員,有了可乘之機。 而有了ERP系統,就可以使得這個流程按即定的程序走。這就好象在一條馬路上,ERP就好象紅綠燈,指揮著信息的流程,該停則停,該走則走。企業在進行ERP評估時,就要考察一下,企業的相關管理流程是否可以進行ERP自動控制,而不要去人為的干預。如上面的采購價格的變更,若采購價格跟企業上次確定的采購價格不一致,則系統定單就無法審核,也就無法下發給供應商,更加無法入庫。而只有采購經理、物流總監等人員在系統中審核后,采購價格才能變更,采購單才可以審核。若能實現這一點,就說明采購價變更流程在ERP中,得到了控制。說明,ERP對現有的管理流程具有可控性。 流程的連貫性,有兩方面內容,一是單據的開立能否連貫起來,二是單據的倒查,能否順利進行。如能否從報價單直接開立銷售定單,然后根據銷售定單生產采購和物料計劃,然后再根據此計劃生產采購單與生產定單,然后根據此分別生成原材料入庫單和生產入庫單。最后,再根據銷售定單生成出貨單,根據出貨單和原材料進貨單分別生成應收帳款與應付帳款,再根據此,生成收款單、付款單,最后產生相關的報表。若此流程能夠一氣呵成,則說明,ERP的流程連貫性是不錯的。若在形成的過程中,磕磕碰碰,或者需要人為較多的干涉,則說明,在流程設計方面,要么是本身企業流程連貫,要么是設計有缺陷,總之,流程方面的管理,不怎么完善。 流程的連貫性,不但體現在順著跑,倒著走也要暢通無阻。如在庫存盤點是,發現倉庫里多了筆貨,通過系統,要能夠迅速查到這筆貨是什么時候入庫的,什么時候采購的,用于生產哪個銷售定單中的哪個產品的。若收到客戶投訴,說某個產品質量不好,要能夠通過ERP系統,馬上查到該產品是出自哪條生產線,哪個班次,用了哪些供應商的哪些材料,甚至要能追蹤同批次的產品、同材料生產的產品、同生產線生產的產品,有否相同的問題。 若流程順走、到走都暢通了,則說明流程的連貫性方面還不錯,否則,企業跟軟件公司都要進行自查,看是那方面出現問題,再進行改善。 3、有關工作的自動化程度。 信息化管理,就是要使得相關作業自動化,減少人為的失誤造成的損失。所以,ERP評估的另一個柔性的標準,就是其有關作業流程,人的因素是否減少,作業自動化程度如何。 如銷售定單的下達流程。在手工操作下,銷售定單的下達要經過多到程序,如價格、成本的核對,產品信息的核對,包裝方式的確認,交期的協調等等。而采用ERP系統后,價格、成本等信息會自動跟預定義的信息進行核對,包裝方式等也會默認上次該客戶的包裝方式,系統也會判斷客戶要求的交期,企業能否按期完成等等,可以減少大部分的人為確認,從而實現流程的自動化,提高工作效率。 評估ERP自動化作業的另一個功能是,再訂貨點及安全庫存建議報表。因為當企業下達采購定單到供應商送貨時,中間有個間隔,這個日期叫做交貨期。有了這個交貨期,企業就不能當材料用光時,才下采購定單,如此,則可能會導致企業生產的中斷。而應該在企業還有一定的存貨時,就開始下采購單。那這個一定數量的存貨是多少呢?ERP系統要能夠根據相關的模型,幫企業算出這個合理的再訂貨點,并當庫存數量底于這個訂貨點時,要給相關人員報警,說某某材料要采購了。 安全庫存也是類似的道理。安全庫存是企業為了滿足不時之需要,而設置的庫存。安全庫存數量太高,會占用企業的資金,太少,又起不到其應有的作用。所以,一方面,ERP要能夠根據相關模型,找出合理的安全庫存,同時,當低于這個庫存時,ERP系統要能夠自動報警,并生成相應的請購單,讓相關人員去請購、采購。 當然,企業還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去收集一些需要ERP自動執行的流程,然后在系統評估時,評估這些流程的自動化程度。 當然,順便說一句,流程的自動化最終是要根據企業準備的基礎數據來決定的,若相關基礎數據準確、齊全,則人為的干預會比較少,相反,則系統在運行的過程中,會要求人工的配合。 4、數據的自動化收集與分析。 在手工操作階段,老總想要知道即時的應收帳款余額,有多少應收未收的款項;哪些產品現在是賺錢的,哪些是虧的;客戶的利潤貢獻率是多少;等等。都要相關人員進行收集、計算、分析,每個一天時間時得不出來結果的,有些甚至有一個星期。而ERP應該能夠幫助企業,快速、準確的得到這些數據。 按理說,現在的ERP系統,基本上都可以得到這些數據,并進行相應的計算分析。問題在于,ERP能否根據企業的數據,得到正確的結果。影響其結果正確性的因數有基礎數據的準確性、操作的準確性、單據是否及時審核等情況。若結果與現實差異較大,則企業要同顧問一起尋找原因,看看是在哪個方面出了差錯,哪些方面有待改進。 因為數據的自動化分析要靠其他系統模塊的積極配合才能進行,如產品利潤率分析,就要靠銷售模塊、生產模塊、成本模塊、財務模塊等各個模塊的積極配合,有一個模塊使用的不好,就可能導致結果不準確。所以,其是一個綜合性的分析指標。若這個指標準確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其他模塊應用的也比較好了。 5、操作的便利性。 ERP說到低是一個工具,是給用戶進行操作的。所以,在項目評估時,也要考慮用戶的感受,要聽取用戶的意見。看看其業務的操作是否便利,界面是否友好等等。若一支簡單的作業,操作非常的煩瑣,即使是因為員工不熟練,那也說明,這個項目沒做好,因為培訓員工操作是顧問的本職工作。他們操作的不熟練,要么是你們的軟件操作不夠友好,要么是你培訓工作沒倒位。總而言之,是項目有缺陷。 以上筆者總結了一些ERP評估的柔性標準,因為這些評估沒有量化的標準,主要是靠人為主觀的判斷,所以,企業在評估是,一定要客觀公正,才顯得有意義。在下篇評估的文章中,筆者將總結一些剛性的標準,即可以量化的標準,供大家參考。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3、有關工作的自動化程度。 信息化管理,就是要使得相關作業自動化,減少人為的失誤造成的損失。所以,ERP評估的另一個柔性的標準,就是其有關作業流程,人的因素是否減少,作業自動化程度如何。 如銷售定單的下達流程。在手工操作下,銷售定單的下達要經過多到程序,如價格、成本的核對,產品信息的核對,包裝方式的確認,交期的協調等等。而采用ERP系統后,價格、成本等信息會自動跟預定義的信息進行核對,包裝方式等也會默認上次該客戶的包裝方式,系統也會判斷客戶要求的交期,企業能否按期完成等等,可以減少大部分的人為確認,從而實現流程的自動化,提高工作效率。 評估ERP自動化作業的另一個功能是,再訂貨點及安全庫存建議報表。因為當企業下達采購定單到供應商送貨時,中間有個間隔,這個日期叫做交貨期。有了這個交貨期,企業就不能當材料用光時,才下采購定單,如此,則可能會導致企業生產的中斷。而應該在企業還有一定的存貨時,就開始下采購單。那這個一定數量的存貨是多少呢?ERP系統要能夠根據相關的模型,幫企業算出這個合理的再訂貨點,并當庫存數量底于這個訂貨點時,要給相關人員報警,說某某材料要采購了。 安全庫存也是類似的道理。安全庫存是企業為了滿足不時之需要,而設置的庫存。安全庫存數量太高,會占用企業的資金,太少,又起不到其應有的作用。所以,一方面,ERP要能夠根據相關模型,找出合理的安全庫存,同時,當低于這個庫存時,ERP系統要能夠自動報警,并生成相應的請購單,讓相關人員去請購、采購。 當然,企業還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去收集一些需要ERP自動執行的流程,然后在系統評估時,評估這些流程的自動化程度。 當然,順便說一句,流程的自動化最終是要根據企業準備的基礎數據來決定的,若相關基礎數據準確、齊全,則人為的干預會比較少,相反,則系統在運行的過程中,會要求人工的配合。 4、數據的自動化收集與分析。 在手工操作階段,老總想要知道即時的應收帳款余額,有多少應收未收的款項;哪些產品現在是賺錢的,哪些是虧的;客戶的利潤貢獻率是多少;等等。都要相關人員進行收集、計算、分析,每個一天時間時得不出來結果的,有些甚至有一個星期。而ERP應該能夠幫助企業,快速、準確的得到這些數據。 按理說,現在的ERP系統,基本上都可以得到這些數據,并進行相應的計算分析。問題在于,ERP能否根據企業的數據,得到正確的結果。影響其結果正確性的因數有基礎數據的準確性、操作的準確性、單據是否及時審核等情況。若結果與現實差異較大,則企業要同顧問一起尋找原因,看看是在哪個方面出了差錯,哪些方面有待改進。 因為數據的自動化分析要靠其他系統模塊的積極配合才能進行,如產品利潤率分析,就要靠銷售模塊、生產模塊、成本模塊、財務模塊等各個模塊的積極配合,有一個模塊使用的不好,就可能導致結果不準確。所以,其是一個綜合性的分析指標。若這個指標準確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其他模塊應用的也比較好了。 5、操作的便利性。 ERP說到低是一個工具,是給用戶進行操作的。所以,在項目評估時,也要考慮用戶的感受,要聽取用戶的意見。看看其業務的操作是否便利,界面是否友好等等。若一支簡單的作業,操作非常的煩瑣,即使是因為員工不熟練,那也說明,這個項目沒做好,因為培訓員工操作是顧問的本職工作。他們操作的不熟練,要么是你們的軟件操作不夠友好,要么是你培訓工作沒倒位。總而言之,是項目有缺陷。 以上筆者總結了一些ERP評估的柔性標準,因為這些評估沒有量化的標準,主要是靠人為主觀的判斷,所以,企業在評估是,一定要客觀公正,才顯得有意義。在下篇評估的文章中,筆者將總結一些剛性的標準,即可以量化的標準,供大家參考。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enidc.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