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隨想錄:忘記目標用戶 請把用戶當做朋友 |
發布時間: 2012/8/17 13:50:19 |
最早知道這本書,是在Reader 的推薦里看到的。買回來后再次延續了我的一貫特色:扔在書架上不看。后來被Eric借去,沒想到這娃一看就入了迷,花了兩天就翻完了,并且極力推薦給周圍的人(Eric 的 Gtalk 簽名也換成了“Rework 重來”)。
本來我對于這種眾人一致好評的東西沒什么好感,但礙于這本書是我的,也只有硬著皮頭慢慢看起來。不曾想, 這是一本適合各行各業老少皆宜的奇書。它的內容真的很棒,用兩三天看完了第一遍。此后 Rework就一直是我案邊的常備書籍,直到看完第 N 遍,我才覺得似乎可以寫一篇類似于讀后感的東西了。 怎么說呢,讀 Rework,會感覺自己在和一個相識數年的老朋友聊天。他用近乎白開水的語言,一個個生動的實例,把我這幾年的想法和思考都完整的表述出來,并且一點也不羅嗦。 很多人說Rework是顛覆了傳統商業中很多約定成俗的東西,比如商業計劃,比如會議討論等。但我覺得這些不是顛覆,只是作者在說實話而已——根據 我們平日里工作的經驗,Rework中談到的這些所謂”顛覆”,其實才是每天發生的實情,我們為什么硬要用所謂的商業實踐蒙蔽雙眼呢?商業不是什么神秘的 東西,也不需要什么高深技巧,是時候還商業以真相了。 所以讀Rework會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并且,更重要的是,就像Jobs 證明了細節可以升格為宗教,老羅(羅永浩)印證了理想主義也可以活得很滋潤一樣,Rework用它的商業成就向世人證明了小團隊不僅可以很好完成工作,而且還可以做得特別漂亮。 這是Rework給我的啟示。接下來,我想聊聊一直以來環繞在我腦里的幾個關于產品的想法。 一、做你愛做的事 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DIY潛質。無論是什么,運動、閱讀、養花、甚至十字繡。人們總會找到一些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然后付出耐心與時間,收 獲快樂。對于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我們會不計成本的投入,這個時候每個人都如同匠人一般,對自己的興趣精雕細琢,只要你真正喜歡這個東西。 在以前,一直專注于自己喜歡的東西并不是一件容易事。首先你得面對”不務正業”的質疑;其次,如果你的興趣和工作是完全不相關的兩回事,這意味著你不能夠靠興趣來養活自己。說實話,這是件挺杯具的事兒,你不得不在興趣愛好和枯燥的工作之間做個決擇。 但是現在,這一切正在悄然變化。在互聯網時代“興趣”本身也是一個長尾,長尾上分布著的,是我們每個人的興趣點。在滿足自己的同時,我們也會很容易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就是說,如果你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中取得了一些成就,還會惠及他人。 認同感和感恩將使你獲得更多樂趣,投入更多精力去專研自己感興趣的事。假以時日,你會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你會結識到一批好友,你會在這個領域的問題中獲得發言權。最終,所有的這些東西,都會轉化成產品——你自己的產品,服務于你和你的朋友們。 于是,你現在可以沒有后顧之憂的一門心思投入在自己愛做的事情當中了,你靠興趣養活了自己,是不是很棒? 二、滿足你自己 不要試圖滿足你的“用戶”。事實上,天知道你的用戶群是誰。就在昨天,我拿著給妹妹的禮物一個iPod Touch 給奶奶看。她立馬愛上了這上面的《憤怒的小鳥》,雖然試了好多次才掌握好彈弓的力度,但小鳥們好玩的聲音讓奶奶比妹妹更愛這款游戲。 《憤怒的小鳥》團隊可沒想到還有我奶奶這種“目標用戶群”。實際上,我奶奶連潛在的目標用戶都算不上,如果不是我偶然把iPod 拿出來,她和這些數碼設備接觸的機率基本為0而現在,她已經讓我過年回家給她帶一臺iPad了。 舉這個例子,我是想說傳統的商業模式太重了。 商人們都太把自己當一回事了,“目標用戶群”聽起來多么學院派的一個詞,貼在自己的商業理念、商業計劃中,立馬就能專業起來,是不是? 但仔細想起來,這個詞太邪惡。所謂目標用戶群,就是用一套“行為分析”、“市場分析”或“心理分析”的工具,去圈定一群人,然后硬要說人家就是你的 目標用戶。從產品研發到設計,從運營到銷售,都得圍繞著這群被目標的人來進行。但是,市場是活的,需求是活的,人更是活的。可愛的目標用戶群更是一群在不 斷變化,不斷接受,不斷改變的人。研究數據不是實時的,得出的結論也不是實時的。怎么可能把他們圈定后再研究幾個典型實例的行為狀態,就押上全公司去為這 個不存在的人開發產品呢? 我覺得,還是少玩這些虛詞比較好。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也許“目標用戶群”確實存在于傳統商業里,但現在, 我們需要的是“朋友”,而非生硬的“目標用戶”。 實際點吧,拋棄那些高不可攀的商業文化,理想亦或使命愿景。我們要做的只是讓自己過得更好,讓自己對自己的興趣更加了解。至于其它用戶? 嗯,剛好我喜歡的東西也是他們喜歡的,所以他們會來用我的產品。至于改變世界?嗯,剛好我做的東西可以真正幫助到全世界人民,于是我就改變全世界了。 比如Nooon,又比如Stash,這兩款都是我們自己的產品。做之前我們從未想過目標用戶之類的東西。很簡單,因為我們不爽現在的通訊軟件,于是我們做了Nooon。因為我們覺得Chrome上沒有實用的Tab管理應用,于是我們做了Stash。 當然你可以說他們都遠未成功,不過這得看成功的定義是什么。我們看重的是他們真正的幫到了我們,當然也許還對別人也有些作用。聽上去是不是和初期的軟件分發時代很相像?我開發出了一個提高工作效率的軟件,你也需要?OK,拿去用吧!產品,就這么簡單。 不存在目標用戶,甚至不存在用戶。和寫BLOG一樣,千萬別以為全世界人民都在等著讀你的文章,只有你自己才是讀者而已。所以,別想著討好用戶們,先討好你自己吧。 三、用戶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提到過對用戶的看法。我支持“用戶即朋友”的說法。或者,用戶起碼也是因為產品本身或產品提供的附加價值被吸引過來,而非被忽悠。 我覺得今天的互聯網不需要另一個Yahoo了,用戶也是這樣。不要幻想著可以提供一個萬能的服務,然后把所有人都拴在自己這里。這樣即不利于整個行 業的發展(看看某鵝的名聲吧),也會使自己處處被動——大而全不一定能敵過小而精。從IBM 到微軟,再到今天的TX被360輕易抓住小辮子,都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很反感用夸張的標題和不切實際的承諾將用戶騙過來的做法,在這些人眼里,用戶只是流量, 是一串沒有感情的數字而已。即然從心里就沒有想過尊重用戶,又怎么能苛求用戶留下來?像Rework中說的,老實坐下來,真心的和用戶談一談,了解他的想 法,同時也說說自己的看法。不要急著推翻自己,也不要立馬表決心、下承諾。總之,把用戶當成朋友,他沒做對的地方,一定要指出,不要縱容用戶犯錯。我們沒 有想清楚,沒做對的地方,也一定要立即承認,沒什么大不了的。 而我相信這樣積累下來的用戶群,一定是產品的優質用戶和最鐵桿的粉絲。用一個產品,實際上是認同產品背后表達的理念和價值觀。做產品的人如我們,要去苛求每一個細節。用產品的人如用戶,也要學會欣賞和享受。 是的,Apple就是這么干的,Google也是這么干的。Facebook,Twitter,Quora都是這么干的。為什么那么多聰明人都被成功“洗腦”?因為他們的心被“洗”掉了。他們從心底真正認同了這件產品,以及產品背后的團隊。 任何一家公司都渴望擁有Apple 或Google 般的狂熱粉絲吧。那么,不要問他們是如何被洗腦的,先問問自己有沒有信仰,自己的產品有沒有靈魂? 四、小團隊作戰 小團隊,是Rework推崇的工作方式。好處在Rework中已經提及很多次了。它靈活、便捷、能快速作戰、富有人情味、實現自身價值等等。 而我理解的小團隊,是實現“做自己愛做的事”的最佳實現方式,沒有之一。單兵做戰? 精力,時間都不允許。指望大公司里復雜冗余的流程來幫助你實現想法?KPI 和人事就能讓你死掉。只有小團隊,能取得最大性價比,即讓每個人都充分發揮價值(讓每個人都上前線——Rework),又能保證產品方向的可控。 除此之外,小團隊的另一個好處是能夠較好保證團隊成員的Level,讓整個團隊保持戰斗力和嗅覺。小團隊意味著每個人都要做更多的事情,所以只有團隊成員的能力和理解力一致,才有可能做到快速開發,當斷則斷,迅速反應。 最后,小團隊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這可以避免戰線越來越長,想做的事越來越多,最后就成了微軟。小團隊是與“做自己愛做的事”一脈相承的,不要太貪心,能夠一次把一件事做好,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 五、站著把錢掙了 Rework 給我帶來了很多新觀點。但更多卻是對我這幾年下來積累的各種觀點的認可。他讓我相信自己的判斷和眼光,互聯網市場必將更加細分,以小團隊為代表的手工作坊式工作必將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Facebook、App store,未來有太多可能了。 互聯網將我們帶入了一個真正能做理想的時代,在那里,我們再不必受困于理不清的人際,再不必接受各種神奇的需求,再不必違背內心說些扭曲的話。在那里,我們能夠站著,把錢掙了。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