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云”遐想:建立“云計算”產業基地 |
發布時間: 2012/8/17 10:02:18 |
馬云的飛機又晚點了,要11點才能到,牛根生只好在呼和浩特機場貴賓廳再多等一會兒。自從不再管理蒙牛之后,牛根生的角色變得要比以前豐富得多,他不僅要為老牛基金會的公益事務操心,還開始關注科技產業。5月10日,他接完馬云下飛機,還要和柳傳志會面。
這些人聚在一起,是因為轉天,他們要一齊出席呼和浩特的云計算產業基地奠基儀式。而牛根生之所以扮演起召集人的角色,是因為內蒙是他的主場。 當然,這不是他們第一次來內蒙。去年7月,田溯寧、馬化騰、馬云曾經來這兒參加大自然保護協會的活動,從呼倫貝爾草原到最后一站呼和浩特,他們職業性地思索,這里適合發展什么產業?這里最富有的是電資源,但如何才能將電轉化為現代社會里最珍貴的信息資源,既為幾位企業家所用,又能幫助當地經濟轉型發展。過去很多年,呼和浩特的經濟支柱都來源于乳業,而自從三聚氰胺事件之后,這種優勢正在一天天漸弱。 在這些企業家眼里,建立“云計算”產業基地是最好的方式。田溯寧告訴本報記者,當他們下了這個結論后,他便與馬云、牛根生聯名給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胡春華寫了一封信,并得到了正面的回應。在政府的支持下,呼和浩特很快確立了要打造云計算產業基地的決心。 被稱為中國“云教父”的田溯寧在網通工作的背景幫了他很大忙。在當天的奠基儀式上,包括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在內的幾大運營商總裁一齊出現,前期平均每家將投資120億建立各自的數據運算中心。三大運營商的加入,希望能將這一項目帶動為促使內蒙古經濟轉型的大產業,更能帶動一整條產業鏈的生成。田溯寧說,100萬臺服務器的產能,將會帶動的產能560億,更能新增2.2萬人的就業,內蒙的優勢在于它能夠建造500萬—1000萬臺服務器,這樣的產能和需求量將會帶動3000億—5000億規模的產值。 從去年7月到今年5月,不到一年的時間。牛根生已經成了一個對云計算概念熟背于心的專家。目前中國正在興起一股云計算中心的熱潮,從2008年開始,IBM就開始在無錫打造云計算中心,由國家主導的深圳云計算中心在2012年1月已經建成,云計算中心正在遍地開花。 牛根生談起在內蒙建立云計算基地的優勢,滔滔不絕。云計算產業基地雖然未來均是為科技企業服務,但卻十分依賴當地的硬件。而呼和浩特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我們這兒煤炭資源豐富,火力發電總量居全國首位,并且成本低廉。除此之外,呼和浩特還具有氣候優勢。這兒年平均氣溫僅6.5攝氏度,夏季短暫,秋季氣溫劇降,冬季嚴寒漫長。對于大型數據中心來說,這兒將有7、8個月不需要空調系統,有利于大規模減少數據中心的制冷能耗,降低運營成本。” 事實上,不止牛根生,幾乎每個企業家都提到了內蒙獨特的低耗能自然條件適合建造云計算產業基地。但更關鍵的是,它近距離面向北京的地緣優勢,一旦數據中心落成,它將面向數量龐大的京津企業。高鐵建成之后,北京到呼和浩特只需要2個半小時,更可以有效地為計算中心提供科技人才支持。 但“云”究竟是什么?為什么上至國家、下至個人企業家,都要加入這股浪潮?它到底會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 牛根生在積極地為呼和浩特“云計算”產業基地背書,柳傳志則在內蒙是否更適合建產業基地之外,更關心云在未來能如何為人服務。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他興沖沖地讓助理拿出手機,演示如何用語音功能發短信,其原理正是依靠云計算應用支持下的語音識別:當用戶將越來越多的聲音存入智能手機時,手機將用戶聲音存儲在“云”端,通過對聲音整理、分析和學習,手機將自動識別用戶聲音,用戶可通過智能手機發送語音短信。柳傳志覺得,云計算應用會越來越廣泛地進入人們的生活,聯想近期推出的智能電視也是基于云計算模式。 田溯寧對“云計算”的理解更產業一些,他把云計算中心比喻成一個資源池。他說:“在這種模式下,軟件將徹底虛擬化,無論是計算或存儲,上面都是應用和服務。我們看到這個界面非常像蘋果,或者安卓(Android)的界面,把所有的這些界面都弄成這樣,無論將來你是什么樣的端,后臺的‘云’就是這樣的架構,這種架構我們叫‘一云多端’:一個‘云’,但是鏈接各種各樣的端,將來不會再有你的計算機、你的PAD、你的手機、你的電視,所有的這些端,都有個你的‘云’。這個‘云’就像每個人有銀行的賬戶一樣,儲存你的信息,儲蓄你的知識資產。將來的結果也許就是,端的價格就像書本一樣,幾十塊錢、幾百塊錢,就是個硅的玻璃,但它的功能像今天的超級計算機。” 人們把“云”的革命看作是新一輪的工業革命,如果不能在這一輪新科技革命里和硅谷里的企業一競天下,那我們也許會再一次失去未來。田溯寧把云計算中心提供的“存儲和計算”比喻成知識社會的基礎設施,如果今天企業家們有勇氣和想像力提供這種完善的“基礎設施”,那么也許在未來,內蒙就將是“云時代”的底特律。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