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普及時代 如何用簡單比喻講復雜理論 |
發布時間: 2012/8/16 10:47:58 |
ERP系統如同銀行的ATM自動提款機一樣,成為了企業的管理事務的處理器,沒有是不行的,這也是我國近兩年ERP系統需求旺盛的原因。毋庸置疑,實施ERP的企業好處多多:加快內部信息的傳輸和處理速度和工作效率;能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客戶和商業機會;使企業對市場變化更加敏感,縮短決策時間,便于企業發展規劃,并規避企業風險等。 SAP售前顧問總監于志偉先生,在對比國內外ERP市場后指出,ERP已經進入普及時代。不管你是否愿意,在時代的車輪中,眾多的企業已被卷入ERP的洪流中。在今天,是否選擇ERP,就像你考慮坐汽車還是固執地選擇牛車一樣簡單。事實會告訴你,城市的街道上是不允許牛車通行的。
做好評估,認清ERP“三段” 為企業選擇ERP,就像給孩子選擇奶粉一樣。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要選擇不同成長階段的奶粉;如果用錯了,那么孩子就難逃消化不良的厄運。孩子吃了不好的奶粉,會造成殘疾,企業若使用了不適合自己的ERP,也會患上重病。 企業在選擇ERP時, 于志偉認為,一定要請專業的咨詢師來對自己的企業進行評估,要真正認識自己到底處于一個什么樣的成長階段。他舉例說,由于所處的行業不同,單純比較產值是不能衡量一個企業的規模的。假如拿一個零售企業和石油企業做對比的話,一個最小的石油企業可能也會比一家大的零售企業產值要高,所以,確定一個企業是否處于大中小哪個層次,一定要放進相同的行業,讓專業的、對這個行業熟悉的咨詢人士做出評估,然后確定自己的ERP產品。 ERP軟件廠商也針對不同的企業,制訂了不同的方案。概括說來,就是根據大中小企業,推出了“三段”ERP產品。現在,對于中高端用戶選擇ERP,人們已經覺得習以為常了,那么在中小企業來說,他們又如何穿上ERP這件外衣呢?如何讓它既好看又能起到保暖的效果呢? 于志偉認為,中小企業的ERP之路經不起一波三折。考慮到中小企業的承受能力,他們不可能在失敗之后,否定一個方案,再選擇另外的方案;一般情況下,對于中小企業來說,ERP的一次失敗,很可能就是它的終結,它不可能再有力氣來選擇第二次了。 實施ERP的風險是無處不在的,對于“輸不起”的中小企業來說,規避風險是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考慮的問題。于志偉先生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家電零售業的老板說,“我現在的壓力很大。一開始我是做一個店,只想把它經營好就行了;可是隨著發展,我開起了第二家、第三家,直至現在的一百家連鎖店。各個分店的采購、銷售都是獨立進行的,和我基本上沒什么關系了;即使我一年每天都不停地飛到各店,可也無法自己監督他們的經營情況;就算我都把這些店里的人安排成我自己的親戚,可是我也沒有那么多的親戚啊!所以我只有選擇ERP,雖然它存在著風險,但是我沒有其他的選擇。” 這樣的情形在很多中小企業里都可能存在。所以在討論投入的風險和取得的收益的時候,企業需要弄清楚,上ERP不是上不上的問題,而是如何選擇的問題。在選型結束后,還需要注意:系統上線并不意味著ERP的成功。ERP的實施絕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項目,“上線”并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旅程的開始。一般來說,ERP項目的先期投資非常大,而期望的應用生命周期也在10~20年左右。企業組織起一個團隊,用了15~30個月的時間終于完成了項目的“上線”,怎么能在投入使用的一個月后就散伙呢? 想像一下,一個歷時3年、花費數百萬美元所建成的大型化工廠,在開工不久就把他們的工程師們遣散回家。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在未來的歲月里,工廠還要仰仗這些工程師來不斷發展。保留ERP項目實施小組的主要人員--包括業務和技術人員,可以保障ERP的應用,處理應用中的瓶頸問題,改進系統,并且繼續尋找提高生產力的方式。 于志偉先生說,衡量一套ERP系統的成敗,要看這套系統為企業帶來了多大的收益,系統正式運轉了,只是ERP實施邁出的第一步,不要忽視系統上馬之后的環節。 從工具到管理 ERP成功變臉 ERP不僅僅是一個管理軟件,他重要的是傳遞一種先進的管理思想。這一點在國有企業的改制和轉變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于志偉先生認為,在計劃經濟時代,ERP僅僅是作為一個軟件工具的角色出現的。 比如拿一套財務軟件來說,企業衡量這個軟件的標準主要看一點:這套系統是否按照財政部的規定來實施的,它在報表、格式、內容等方面有一套嚴格而緊密的套路,如果少了一環,企業就會覺得下面的工作就做不下去了;所以國有企業當時對ERP的考察標準是放在了對這些條條框框的是否符合上。現在,在市場經濟的指導下,使用了ERP后,企業的關注重點也開始發生轉移,他力圖通過這套系統,不再是看這個企業賺了多少錢,而是關心哪個產品賺了多少錢,哪個客戶能夠為企業帶來最大的利潤,然后他就可以對企業的戰略部署作出合理而科學的安排。 另一方面,由于國有經濟的生產范圍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產業,所以,追求利潤并不是他的唯一目標;而作為商業經濟模式下的ERP,他的最終目標是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所以,伴隨著國有企業的改制,ERP的先進管理思想開始融入國有企業,這樣的轉變是顯而易見的。通常情況下,國有企業對于ERP的渴望比民營企業要迫切。究其原因,不排除國有企業規模比較大、管理難度大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國有企業要轉變管理思想,離不開ERP的規范。 作為一個先進管理思想和軟件工具的組合體,ERP 的實施需要從上至下的整體合作。眾所周知,ERP是個一把手工程;企業實施ERP從業務流程優化到軟件實施,對企業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基礎數據、工作方式等眾多方面將產生深遠影響,這種變革沒有一把手支持要肯定很難取得成功。這在民營企業里比較好推廣--只要一把手力主推行,那么底下的貫徹就比較容易了。但是在國有企業里,這需要企業從上到下在思想上得以完全轉變和接受。可以說,ERP一方面要求企業具備管理思想的轉變,一方面又推動了企業員工的思想轉變,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道理。國有企業選擇ERP,在很大程度上是看到了ERP的這一功能。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enidc.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