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醫療保險業信息化成敗取決三大關鍵 |
發布時間: 2012/8/13 14:08:37 |
醫療保障制度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直致力于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醫療保險制度發展的方向是“低水平,廣覆蓋,統賬結合”。由于中國公民包括:城鎮職工、城鎮自由工作者、離退休人員、農村人口、非城鎮從業者等多類群體,每類群體的支付能力、就醫特點、管理方式等各方面都存在差異,要求醫療保險制度因不同人群而異,從而既實現全民保障綜合效應最佳,又最大程度切合每一類群體的醫療保障需求。
而信息技術就成為醫療保險制度得以貫徹實施所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 多層次推進的醫保目標 隨著國家社保發展戰略和相關規劃的貫徹實施,我國醫療保險業務進入了全方位、多層次逐步推進應用的新階段。IT是為業務服務的手段,因此醫保IT應用的開發須以業務為導向。過去,這種IT與業務的結合僅體現在戰術層面上,即IT應用只為滿足特定業務范圍的需求而開發,不能體現醫保業務戰略的通盤謀略,這也是其生命周期較短的重要原因。現在,這種結合必須上升到戰略層面,即IT戰略同業務戰略相結合。 這樣,在統一IT戰略規劃下的IT應用就可以有效互聯集成并發揮出服務業務的整體優勢,同時能夠靈活支持業務流程優化和再造以充分適應業務戰略的要求。為了進一步加強IT與業務的紐帶關系,醫保信息化建設正逐步建立一種以業務服務為中心的IT組織模式,這必然要求IT規劃需要極具前瞻性和靈活性。由于中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特殊性,醫保信息化建設特征鮮明,而醫保信息化的成敗主要取決于以下三大關鍵因素。 政府重視與組織是保障 醫療保險信息系統是一個復雜工程,系統建設涉及到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衛生部門、財政部門、銀行機構、醫療機構、藥店、企業等多方主體,給項目的協調組織帶來巨大挑戰;系統軟件開發技術水平要求高,項目費用金額大,對項目的管理實施與風險控制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系統關系到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社會和諧穩定,要求其具備性能的穩定性、安全性及運行的持續性特質。這是一項耗資、耗物、耗人、耗時的龐大工程,只有“一把手”才有調配這些資源的權力。 因此,政府“一把手”的戰略指導、重視程度、推動力度及系統建設牽頭部門的組織協調力度是醫保信息系統能否有效建設、保障持續穩定運行的前提。從某種程度上說,信息系統建設的成功與領導人的個人理念、學識、獨到的眼光和戰略發展思維是密切相關的。 除了高度重視以外,“一把手”還需要對醫療保險信息系統、醫療保險制度的相互促進關系有深刻的認識,并具有明確績效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在系統建設運行過程中,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使業務部門改進工作流程、組織結構,提高服務水平,提高信息系統建設的實效;才能對醫療保險信息系統建設及其運行維護升級保持長期的支持態度。 政府與廠商合作模式是關鍵 在有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相關配套政策和資金支持的前提下,與IT服務提供商之間選擇怎樣的合作關系對于系統建設能否順利實施、平滑升級、持續穩定運行至關重要。 政府在與企業合作過程中,雙方由于費用問題、技術能力不足、企業人員變動、政府需求變化過于頻繁等各種原因而中途中止合同現象,各子系統建設缺乏統一標準、溝通不足導致的整合困難、資源浪費現象,因政策變化導致的系統升級維護工作在合同中界定不清楚而影響政策執行現象,在各地醫療保險信息系統建設過程中并不鮮見。 如果采取了合適的合作模式,這些不良后果都是與合作模式的選擇密不可分的。當前醫保系統建設主管部門與IT服務商合作的三種主要模式――“強信息中心模式”、“弱信息中心模式”、“建設、運維外包模式”各有優劣勢,合作模式不同,IT服務商的可控制性不同、責任意識不同。相關政府部門在對本地醫保信息系統建設的內外部條件分析的基礎上,選取合適的合作模式,就能夠避免和最大程度地減少以上各種影響信息系統建設績效的現象發生。 服務商的能力是核心 確定了適合本地醫療保險信息系統建設的政企合作模式以后,能否對參與競標企業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最終做出理性的選擇也是系統建設成功的關鍵一環。醫療保險信息系統功能性要求高、建設周期長、投資額大,建設過程中需要把風險降到最低,因此,并不是所有投標廠商都能勝任工程承包的角色。IT服務提供商是否具有成功經驗積累、項目管理水平、項目實施能力、信息技術人員力量、技術水平等各方面資源和能力都是保證大型信息系統建設成功的重要條件。 除了以上三個關鍵因素以外,影響醫療保險信息系統建設的因素還有很多,包括:信息系統建設主管部門對項目相關知識的積累、監理公司的有效監督管理、業務部門對自身需求的理解程度、相關應用主體對系統的接受度等等。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enidc.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