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制造業基于ERP供應鏈業務流程重組 |
發布時間: 2012/8/13 11:20:30 |
一、引言
目前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的增長來源,工業制成品占出口貿易產品結構80%以上的比例,制造業中一些行業已經擁有了與世界同行競爭的實力。加入WTO后,中國制造業至少在30年內仍然需要大力發展,仍然是中國具有現實競爭力的產業。全球化、信息化、過剩的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的競爭環境必將發生根本的變化,管理成為企業能否在市場上贏得競爭,能否具備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企業建立高效、動態的快速反映系統是新時代背景下的管理要求,實施ERP是企業的必然選擇,也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利器和手段。 二、我國制造業ERP實施現狀 我國政府非常重視企業信息化建設,為了進一步提高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十五”期間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共同推出了制造業信息化工程,現在這項工程已經在全國47個中心城市近3000家企業全面推開。2001年,制造業企業在信息化上的投入占企業總投入的10%左右,而20()3年制造業企業信息化建設投資規模約為243億元,其中大型制造企業信息化建沒投資規模約為112.5億元,約占制造業行業信息化投入的46.3%。ERP軟件起源于制造行業,它對于制造行業的生產以及庫存方面的管理比較突出,平均可降低制造成本12%,提高生產率10%~15%,所以越來越得到制造業企業的青睞。有約34%的制造企業已經引入ERP系統,在沒有引入ERP的企業中有46.5%的制造企業對于ERP軟件很看重,計劃投資軟件也主要是以ERP軟件為主。 但ERP系統的實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在我國的實施狀況并不令人滿意,據統計,在我國已經實施ERP的企業中,一般只有10%.20%能按期、按照預算成功實施,實現系統集成;有30%.40%沒有實現系統集成或實現部分集成;約50%的實施項目遭到失敗。制造業應用ERP軟件的核心功能應該是生產功能,這卻一直足ERP軟件發展的瓶頸。一方面是因為生產管理比起其他功能如財務管理功能來說,要復雜得多。財務管理發展的時間也比較長,國家對此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要上馬一個財務系統對于大部分企業沒有多大困難。國家卻沒有關于生產功能方面的強制規定,比如企業生產要如何管理,要采用什么管理方法等等,各個行業企業特點不同,生產管理千變萬化,生產功能的實施周期長,軟件的開發成本也比其他功能要高,軟件公司一般也不愿意過多地投資與這種見效慢、投資大的項目,這些導致了生產管理成為ERP當中很難取得成效的部分。 雖然現在很多制造企業都使用了ERP軟件的生產功能模塊;一但很多功能都沒有應用起來。在一些制造企業,生產訂單的管制、領料的控制、入庫管理、工序工藝管理等生產的基本功能都已經做得不錯,但一些比較復雜的模塊,如成本計算模塊、生產排程模塊等,應用得卻不是很好。有些雖然具備了這些功能,但是ERP系統計算出來的結果跟實際差異比較大;ERP運算的排程表不能直接作為生產的依據,而只能作為參考,還需要大量的調整。這就跟手工排程沒有多大區別。 三、供應鏈業務流程重組在EI心實施中的重要性 流程是企業管理的核心,ERP是應用信息技術的信息流程,本身就是企業流程管理的組成部分。企業實施ERP關注的焦點是流程而不是軟件技術,ERP應以流程為驅動。ERP軟件系統的實施中應用BPR(業務流程重組)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進行BPR與ERP軟件的設計背景相適應 ERP軟件是一個先進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是應典型市場經濟運行模式和管理要求而設計的,但我國目前還沒有完全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變,市場經濟的發展還很不完善。特別是制造業,在員工素質、管理機制、管理基礎、外部環境等方面都很落后,與發達國家的差異很大。這樣企業管理現狀就必然要求企業在應用ERP之前,首先要進行業務流程的重組,按照先進的ERP軟件的管理要求對現有的業務流程進行根本性的改造,理順和規范業務流程,消除業務處理過程中的重復工作,實現業務處理的標準和規范化,這才能使企業實施ERP后獲得應有的效益。 (二)企業進行BPR是實現ERP軟件的功能要求 應用ERP軟件不僅改變了我們傳統的經營管理方式,而且它按照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功能分為采購、生產、銷售、庫存、財務、人力資源管理等幾大模塊,只有企業對原有的組織機構、人員設置、工作流程進行重新安排,才能保證ERP功能的實現。 (三)企業實施BPR符合ERP軟件的應用目的 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是企業應用ERP軟件的目的。這就要求企業能夠借助于ERP在企業中的實施應用,促使企業不斷優化業務流程,使整個經營活動更加符合科學管理的要求。任何企業的現有業務流程中都會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果不能先對這些不合理的流程進行徹底改造,而僅僅是盲目地期望將原有的業務流程通過ERP軟件的實施進行自動化轉變,使復雜或者不產生價值的流程自動化并不能提高生產力或提高業績,只會導致低效的流程和浪費。 四、進行供鏈業務流程再造應注意的四項 (一)發展戰略與配置組織結構統一 一個企業基本管理制度的基礎是流程,圍繞發展戰略配置組織結構,在組織結構之下開展工作分析、梳理部門及崗位職責,這種協調的問題就是流程所要解決的。細節不到位的地方多數都是流程不堅持、責任不落實造成的。流程錯綜復雜,容易導致部門之間、崗位之間協作關系不明確,不去界定邊界,落實責任,使得部門或職員缺乏主動與負責的精神,導致責任無從談起,細節自然銷聲匿跡。 二)有效性 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企業業務流程再造,必須在有效性原則的指導下進行,業務流程再造要求理順和優化業務流程,強調流程中每一個環節中的活動盡可能實現最大化增值,盡可能減少無效的或不增值的活動。并從整體流程全局最優(而不是局部最優)的目標,設計和優化流程中的各項活動,消除本位主義和利益分散主義。業務流程再造不僅僅是削減冗余環節,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借此縮短企業對用戶需求的反應時間,降低整體的運營成本,通過協同效應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 (三)精簡冗余環節 企業業務流程再造要求除去重疊的和無效的、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的機構和崗位設置,減少不必要的環節、層次,重新進行整合,確保企業擁有科學、規范的業務流程和管理基礎,并在此基礎上對企業組織機構進行相應的重組。BPR要求先設計流程,而后依流程建立企業組織,盡量消除純粹的中層“領導”。這不僅降低了管理費用和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組織的運轉效率及對市場的反應速度,實現組織扁平化、小型化、網絡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 (四)持續改進 當前時代的競爭不是單純的企業與企業的競爭,而是一個企業的供應鏈與另一個企業供應鏈間的競爭,因此企業的BPR不單是指企業內部的業務處理流程,重要的是要對客戶、企業自身與供應商組成的整個供應鏈管理流程的重新設計和最佳組合。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企業業務流程再造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供應鏈管理是為了快速應對用戶的需求產生的。 五、供應鏈業務流程再造步驟 業務流程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一種基本形式。業務流程不是憑空設計,孤立存在的,它遵循著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客觀規律。也就是說,業務流程是否合理、高效,將取決于企業的發展戰略、市場營銷體系、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組織結構、人力資源管理和信息化建沒等方面是否科學、合理和有效。 (一)重建BPR觀念 要在整個企業內部樹立實施BPR的正確觀念,使企業的員工理解BPR對于企業管理、應用ERP的重要性。首先要對企業主要領導和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培訓內容不能僅限于BPR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而要把相關內容,特別是創新思維、 企業戰略、市場競爭、營銷模式、人力資源和信息技術等課程都包括進來。同時要設定恰當的目標,量力而行,進行適合自己的改造,而不是為了讓ERP軟件運行起來而盲目地改變企業的流程。 (二)業務流程診斷 業務流程診斷是對企業現有的業務流程進行描述,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診斷。通過流程分析來確定企業現有流程中哪些是關鍵流程,明確這些流程與ERP軟件中的標準流程有多大差距,應該分清主次,優化改進。針對前面分析診斷的結果,重新設計現有流程,使其趨于合理化。對需要適當改變流程的處理方式給出實現方案,新流程準來做,如何做。舊流程的未完成單據該如何處理等等,都需要考慮周全。如果ERP標準功能不能滿足個別流程的需求,就必須進行二次開發。 (三)參考系統標準流程 優秀的ERP系統的設計,已吸收了大量優秀企業的管理經驗,實施ERP系統的標準功能,可以減少定制開發的工作量,降低實施難度,縮短實施周期,降低實施成本。一些企業中的業務部門站在本部門的角度,希望ERP系統能盡可能和當前的手工操作一致,而不愿意改變當前的業務操作模式。 (四)ERP與BPR同時進行 BPR和ERP作為企業提升管理的兩大工具,前者側重于管理思想,而后者則側重于技術實現。BPR從管理七理順了企業的業務過程,其關注企業業務流成的整體資源優化問題;而ERP則從技術上提高流程的效率,其關注在合理的業務流程的基礎上實現對企業整體資源的優化問題。在企業流程的總體最優化的基礎上把企業的內部業務和外部供應鏈管理用網絡化與之配套。實現軟件資源、硬件資源、數據資源的高度共享,企業將會實現業務連貫、反應迅速、決策及時,這必將極大地提升企業的市場適應性和核心競爭力。 在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今天,企業既不能盲目“跟風”,也不能觀望等待,而是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積極制定戰略,整體規劃,穩扎穩打,步步為營,逐實現ERP與BPR的整合。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enidc.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