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云的多租戶是云采用的關鍵一步 |
發布時間: 2012/8/1 10:22:57 |
無論IT組織是打算實施公有云還是私有云,重要的是要理解多租戶共享架構的各種細微差別。如果要實施公有云,IT經理們就需要了解他們正在尋找的廠商能支持多租戶架構到何種程度。如果想實施私有云,那么設計多租戶架構的全部職責就在于企業的IT經理自己。 企業對云計算的采納已經超越了追求知識和偶爾實驗的階段。IDC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2009年全球3590億美元的IT支出中有170億美元出自云計算投資。《Baseline》雜志對企業所做的調查也表明,有三分之二的企業計劃擴展對于公有云的使用。 但這并不等于說就不存在什么惱人的問題了,這些問題包括但不限于如何讓不同企業的工作負載與不同類型的云相匹配,以及規劃和實施必要的云遷移必須具備的負責任的方法等等。 根據工作負載的特征,對于云的采用將會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間來回搖擺。大型企業一般會有要求,為了工作負載而在兩種云之間達成一種平衡。而中小企業 (SMB)和新辦企業的情況則不同,它們或許會較強烈地希望將所有的工作負載都交給公有云去做。但是到了最后,它們彼此之間的這種不同偏好可能多半都會與 企業規模無關,而主要和企業的IT工作負載的性質有關。 除了適當的工作負載分配,體系架構的考慮也是關鍵。多租戶架構就是這樣一種架構考慮,而了解多租戶是更為廣泛地采用云計算的關鍵性的第一步。 在公有云中,我們能看到一些早期用戶——多個企業最后成了云中的共同租戶,但是“多租戶”卻被錯誤地當成了“多企業”的同義詞。其實這兩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且,租戶的粒度是建立在應用層面上,而非建立在個別用戶或者整個企業層面上的。 多租戶的定義 一個租戶可以是任何一個應用——或者是企業內部應用,或外部應用,它需要有自己的安全的和排他的虛擬計算環境。該環境包含了從存儲到用戶界面的所有或者某些選定的企業架構層。所有交互式應用(或租戶)必然地具有多用戶的性質。 圖注:這張圖將典型的企業IT工作負載按照“策略性 vs 戰略性”軸向分誒排列,表明它們相對來說可以為了不同類型的組織跨公有云和私有云進行分配。 一個在企業私有云中處理敏感的財務數據的部門級應用其實和一個在公有云中發布產品目錄的全球營銷應用一樣,都可被視為一個“租戶”。兩者有相同的租約要求,這一點與一個是內部租戶,另一個是外部租戶完全無關。 多租戶是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一個重要的共通屬性,它可適用于云的所有三層架構:基礎設施作為服務(IaaS)、平臺作為服務(PaaS)和軟件作為服務(SaaS)。 大多數人在談到云時指的只是IaaS層。既便如此,從體系架構上講,公有和私有的IaaS都不再只有一些策略性功能(如虛擬化),而是向著實現IT作為服務(ITaaS)的理念發展。IaaS同時還具備利用服務等級協議(SLA)的改進的計費方法、用于安全訪問的身份管理技術、容錯能力、災難恢復、動態采購和其他一些關鍵特性。 通過將這些共享服務納入基礎設施層,所有的云都會自動地變成某種程度上的多租戶云。不過多租戶已經超出了IaaS層,還包含PaaS層(應用服務 器、Java虛擬機等等),最終直達SaaS或應用層(數據庫、業務邏輯、工作流和用戶界面等)。只有到了那個時候,租戶才能享受到云所提供的全方位普遍 服務——從硬件層開始一直到用戶界面層,這要視云所提供的是何種級別的多租戶而定。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