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云計算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
發布時間: 2012/7/28 14:04:19 |
目前云計算應用市場規模較小
中國經濟時報:“云計算”是現在很熱的詞匯,又是“十二五”規劃中的重點項目,政府和業界對云計算都表現出很大的熱情。目前我國的云計算發展剛剛起步,是什么樣的情況? 田杰棠:目前對于云計算產業還沒有官方的統計數據,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賽迪顧問和計世資訊的統計數據。因為對云計算應用的理解不一樣,兩家的統計口徑也就不同,計世資訊的統計數據包括了搜索引擎和網絡游戲。雖然統計的口徑寬窄不同,但還是能夠反映出我國云計算應用市場規模較小、軟件服務占主體地位的現狀。兩家公司對云計算在國內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也比較一致,預測在2013年將達到1143億元的規模。埃森哲的調查結果也顯示,未來兩年內我國與云有關的活動將會顯著增加,預計云的使用量將增加一倍以上。 中國經濟時報:你認為目前我國云計算應用市場規模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田杰棠:普通大眾應該是在推廣到一定的程度以后才會大規模使用云,就像互聯網一樣,如果大家都用,推廣起來就比較快。中國的多數企業用戶對使用云計算還存在疑慮。埃森哲的統計顯示,不到20%的受訪企業在使用公有云服務,多數企業更多地傾向于創建私有云而不是委托給云服務商。 在企業內部搭建私有云平臺,對企業的發展的確有好處。國內的私有云建設速度還是很快的,但多集中在一些實力強大的大型國企中。小企業感覺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建立自己的私有云,委托給運營商又有顧慮,所以對云應用的接受程度比較低,這就造成我國與其他云計算應用先進國家相比規模較小。這是新生事物必經的引入過程。計世資訊預計2011年我國的云計算市場進入成長階段,2015年進入成熟階段。 中國經濟時報:云計算在現階段的普及程度并不算太高,但政府的推動態度是十分積極的,許多地方將發展云計算提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度寫入文件。前幾天成都剛出臺了《成都云計算應用與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計劃到2015年建成云服務、基礎軟硬件設備生產、云終端產品制造三大產業集群,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的“全球最大云服務和終端產品制造基地”。這算不算是我國云計算發展的一個特點? 田杰棠:這是我國云計算發展的現狀之一,地方政府表現出高度熱情,比如北京推出了“祥云工程”,立志成為全世界的云中心;江蘇無錫聯手IBM創建全球第一個商業云計算中心;廣東東莞和佛山主導搭建本地化公益性云計算平臺。2010年10月,工信部和發改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做好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的通知》,將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作為云計算服務創新的試點地區。 但其實很多地方政府,雖然不在政府試點地區之內,也早就開始做這方面的預算了。 需要進一步明確發展思路 中國經濟時報:云計算的優勢體現在資源集中帶來的低成本上,這樣大量的建設會出現哪些問題? 田杰棠:發展思路的不統一,對云的認識存在分歧,的確是存在的問題之一。浪潮對全國數十個云計算中心進行了調查,發現很多中心投巨資建成了所謂“云”系統,但資源利用效率卻不足20%,成了形象工程、參觀演示中心。谷歌在建立自己的云中心的時候大多使用的是以往的舊機器,建立的過程就是一種資源的集中和高效的利用,但目前許多云平臺的搭建都是重新投資、重新建設。各地方如果沒有規劃地盲目建設,沒有實用意義地重復建設,建設完成之后又沒有那么多的用戶進入,那其實就形成了資源的浪費,并不能夠體現云計算帶來的效益和效率。 這個問題的出現,需要在國家層面上進一步明確云計算的內涵和產業的發展思路,以政府機構的名義發布。在地方試點的基礎上,總結利弊,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充分調研,制定未來幾年云計算產業的發展規劃或指導意見,建立穩定的市場預期和政策環境。同時,要適時建立中央政府云,引領和帶動云計算發展。美國政府成立了一些研究機構,或是軍方進行一些研究,對企業的云計算發展進行指導,也起到示范作用。 云計算需要政府政策指引和支持,具體來說就是明確發展思路,制定標準,為企業和用戶起示范和引導作用,保證一個產業運行的良好環境。這些都不僅僅需要一個口號,而是需要很多政府部門的合作,需要一個信息準確的良好發展環境。 比如,適時建立中央政府云,引領和帶動云計算發展。總結地方政府推進云平臺建設的經驗,以醫療或教育這類公共服務作為試點,建立面向社會的電子政務和便民服務云平臺。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探索發展云計算應用的問題與經驗,為行業發展起到引領帶動作用,并為政策制定提供依據。 其實,在討論解決問題的對策時我們就是站在國家政策的基礎上來進行的,討論的就是國家要實行的對策,所以突出的就是國家政府的作用。 中國經濟時報:除了剛才討論的發展思路的問題,還存在其他的問題嗎? 田杰棠:我國云計算的問題主要有五點,除了發展思路外,還有“云安全”問題、云計算關鍵技術問題、基礎設施不能完全滿足云計算發展需要的問題和行業標準缺乏的問題。 “云安全”包括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用戶層面的信息安全,二是國家層面的信息安全。安全問題是全球對云計算的最大質疑點,在我國,這種擔憂尤為突出。 云計算關鍵技術問題主要體現在對云計算的技術認識差別較大,在應用上也還存在私密性、數據傳輸瓶頸等。能否在這些技術上實現突破并進一步商業化,將會影響到云計算未來的發展。目前,我國與國外廠商在技術上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在基礎設施上,不能完全滿足云計算發展的需求。一是互聯網的帶寬、穩定性和數據長途傳輸的延遲都會影響云服務發展和交付的問題。二是現有的數據中心不能滿足云計算的發展需求。云計算的數據中心需要穩定的運轉環境,這就需要在規劃布局上做多方面的考慮。電力、散熱,這都是需要考慮在內的問題,國外一些大的數據中心就建立在氣溫低的地方或海邊,這樣便于降低散熱成本,因為支持云計算的數據中心規模很大,需要精心布局。 我國許多科技園區和大企業都擁有自己的數據中心,但傳統數據中心不符合云計算應用的需求,分散、高耗能、成本高,少數大的數據中心也需要進一步整合。
云計算在全世界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國內目前有全國信標委、IT服務標準工作組和產業聯盟三個組織開展了云計算標準的研究,但總體看,我們對云計算的標準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 對發展云計算的政策建議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解決這四個問題? 田杰棠:對于“云安全”問題,首先要以法律形式明確云服務提供商和用戶之間的責任和義務,并以此法規為指導,確定云服務的合同范本。同時建立審計標準和制度,定期對云服務提供商進行以安全為主要內容的全面評估。 出于國家安全的長遠考慮,支持國產制造和運營商發展,推動建立國產云計算產業聯盟。對有可能涉及國家安全的“公共云”數據中心,應規定其位置范圍。要在實現技術自主的基礎上扶持產業優勢企業,保證信息安全。 云計算關鍵技術問題,可以依托重大科技項目或產業發展基金,增加對云計算關鍵基礎技術、共性技術的研發投入。同時,建立云計算的國家實驗室和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鼓勵企業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對云計算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在商業化應用的基礎上逐步掌握云計算領域涉及的關鍵技術,實現技術和服務模式的同步創新。 在基礎設施上,要提高互聯網速度和可靠性。“十二五”時期將是云計算產業的成長階段,此階段的特征是產業規模高速增長,對網絡速度和可靠性的要求將大大增加。應進一步評估云計算發展帶來的網絡帶寬和可靠性的要求,力求布局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時滿足云計算應用需求。 應在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中應統籌考慮大規模數據中心建設和布局。基于云計算技術建設整合、虛擬化、自動化、廣域數據加速、安全以及綠色節能新一代數據中心,滿足對帶寬、存儲和計算能力的突發業務需求,為云計算市場增長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市場準入上應考慮對有條件的云計算服務商發放全國性數據中心牌照,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建設。對大型數據中心的選址、建設標準等方面應有所規范,可以考慮在大型電廠附近以及氣候和地理位置有利于散熱的地區優先建設大型數據中心。 在行業標準問題上,應在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前提下,研究制定國家標準。可以由協會等團體出面,積極開展云計算國際標準研討交流活動,爭取獲得和國際云計算機構對等交流的資格;鼓勵國內企業或者機構加入云計算國際組織,并在我國成立分支機構,直接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工作。逐步建立云計算的國家標準體系。政府制定標準的程序和過程應更加公開透明,鼓勵龍頭企業參與國家標準制定。 關于云計算 云計算是一種信息技術資源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用戶通過網絡獲得硬件、平臺、軟件服務等所需資源。按照部署方式和服務對象的范圍可以分為公共云、私有云和混合云,按服務類型分類可以分為基礎設施即服務、平臺即服務和軟件即服務。 公共云是由云服務提供商運營,為最終用戶提供從應用程序、軟件運行環境,以及物理基礎設施等各種各樣的IT資源。私有云是由企業自建自用的云計算中心,相對于公共云,私有云部署在企業自身內部,用戶完全擁有整個云計算中心的設施,其數據安全性、系統可用性都由自己控制。混合云是把“公共云”和“私有云”結合在一起的方式。用戶可以通過一種可控的方式部分擁有,部分與他人共享。相比較而言,混合云的部署方式對提供者的要求較高。 近兩年來,世界云計算應用規模呈加速增長態勢,其中北美和歐洲的云計算市場規模最大。美國政府對推動云計算發展態度積極,通過開展示范應用、研究和發布云計算定義、推動云標準制定、資助云計算研究和試驗等多種方式予以支持。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