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線》:電子貨幣比特幣的興衰 |
發布時間: 2012/7/24 16:49:12 |
北京時間11月29日消息,《連線》雜志12月刊登載文章詳細介紹了電子貨幣比特幣(bitcoin)的興衰,以及它那神秘的發明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 全文概要如下: 新電子貨幣比特幣 2008年11月1日,一位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一個隱蔽的密碼學討論組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詳細論述了他發明的一種名叫“比特幣”(bitcoin)的新型電子貨幣。討論組 里面的資深老鳥都沒有聽說過這個人,關于他的那一丁點信息也是極其模糊且自相矛盾的。在網上資料中,中本聰說他住在日本。他的電子郵件地址則來源于一個免 費的德國服務站點。用谷歌搜索他的名字也找不到相關信息,很顯然中本聰是個假名。不過就算中本聰本身是個謎團,但他的發明解決了困擾破譯秘密者長達數十年 的難題。自互聯網誕生以來,數字貨幣的理念的一直是個熱門話題,它使用方便又不可追蹤,可以不受政府和銀行的監管。上世紀90年代,一個名為“密碼朋克” 的自由主義密碼破譯組織就全身心投入到創建電子貨幣的項目中去。但是一切的努力換來的都是失敗。匿名系統“電子現金”(Ecash)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 由密碼破譯者大衛·丘姆(David Chaum)推出。這種電子貨幣失敗的部分原因在于它依賴于政府和信用卡公司的現有基礎設施。之后有比特金(bit gold)、RPOW、b-錢(b-money)等多種電子貨幣出現,但沒有一個獲得成功。 設計電子貨幣面臨的核心挑戰之一就是要解決所謂重復支付的問題。如果電子貨幣只是信息,擺脫了紙張和金屬等狹隘的形式,那如何避免人們將它作為 一段文本,輕易地進行復制粘貼,然后隨心所欲的多次“支付”呢?傳統的解決方案就是利用一個中央票據交換所,建立一個所有交易的實時總賬,并確保如果有人 用掉了他手上的電子貨幣,那以后就不能重復使用。總賬為了避免欺詐,它還需要一個可信賴的第三方進行管理。 比特幣利用公開分布總賬的方法廢除了第三方管理,中本聰將其稱之為“區塊鏈”(block chain)。用戶樂于奉獻自己電腦的CPU力量,運行一款特殊的軟件進行“挖礦”,并形成一個網絡來共同維持區塊鏈。在這個過程中,它們也將產生新的貨 幣。交易會散布到這個網絡上,運行軟件的電腦會競爭破解不可逆的密碼謎題。這些謎題包括來自于好幾個交易的數據。第一個解決謎題的挖礦者會被獎勵50比特 幣,相關的交易區塊會被加入鏈條中。雖然挖礦者數量的增加,每個謎題的難度也會增加,這使得每個交易區塊的產生時間維持在10分鐘左右。此外,每達到21 萬個區塊,每個區塊的獎勵就將減半,首先是從50比特幣減到25,再從25減到12.5,以此類推。到2140年左右,比特幣將達到事先規定好的2100 萬的上限。 無需銀行發行的貨幣 中本聰的論文發表于2008年,當時外界對政府和銀行管理經濟和貨幣供應能力的信任降到最低點。美國政府向華爾街和底特律的汽車公司注入美元。 美聯儲推出“量化寬松”政策,基本上就是印鈔票以刺激經濟。黃金價格上升。比特幣無需得到搞垮經濟的政治家和金融家的認可,它只需要中本聰精密的算法。比 特幣的公開總賬看起來不僅避免了欺詐,而且業已決定的發行量保證了比特幣的發展處在一個可控的水平,這就避免了熱衷于開動印鈔機的各大銀行和惡性通貨膨 脹。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首先挖到了50比特幣,這也被稱為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至此過去的一年,他的發明還局限在一小撮早期使用者當中。但慢慢地,比特幣的名聲超越了孤立的密碼界。它受到了此前發明過電子貨幣人士的贊 譽。b-錢發明者戴維(Wei Dai)稱其“非常具有象征意義”;發明了比特金的尼克·薩博(Nick Szabo)稱贊它為“對世界的偉大貢獻”;RPOW背后杰出的密碼學專家哈爾·芬尼(Hal Finney)稱比特幣“有改變世界的潛力”。數字隱私的倡導者電子前沿基金會(The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最終開始接受比特幣作為捐獻選項。 早期的比特幣使用者小團體都分享開源軟件項目的社群精神。新英格蘭的編碼員加文·安德烈森(Gavin Andresen)花50美元購買了1萬比特幣,并創建了一個名叫“比特幣水龍頭”(Bitcoin Faucet)的網站向人們免費分發這些比特幣,只是為了好玩。佛羅里達的程序員拉斯洛·豪涅茨(Laszlo Hanyecz)被認為是第一個在實體世界使用比特幣的人。他花了1萬比特幣在棒約翰(Papa John)叫了兩個披薩外賣。馬薩諸塞州一位名叫大衛福斯特(David Forster)的農民在售賣羊駝毛襪子時也開始接受比特幣付款。 神秘的創始人中本聰 當不忙著挖礦的時候,比特幣信徒們會嘗試揭開中本聰的神秘身份。在一個比特幣IRC頻道中,有人就指出Satoshi在日語里的意思就是“聰明 的”。還有人認為這個名字是四家科技公司名稱的部分組合:三星(SAmsung)、東芝(TOSHIba)、中道(NAKAmichi)和摩托羅拉 (MOTOrola)。甚至有人懷疑他根本不是日本人。因為他的英語和母語者一樣沒有瑕疵、用法地道。 也有人提出,中本聰可能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有著神秘目的的神秘團體,它可能是谷歌上的一個群組或是美國國家安全局。豪涅茨稱,他和自稱是中本 聰的人通過幾次電子郵件。豪涅茨曾經參與過比特幣核心開發團隊,他說:“我的印象他不是一個真正的人。我每兩個星期收到回信,就好像有人偶爾會查看郵箱。 比特幣設計的非常棒,不像是一個人粗制濫造出來的。” 中本聰對自己的信息透露的很少,話題只限于他自己源代碼方面的技術討論。2010年12月5日,當有比特幣使用者開始要求維基解密接受比特幣捐 款后;原本說話簡潔,只談業務的中本聰以不同尋常的激動情緒參與到討論中。他在比特幣論壇的一篇帖子中寫道:“不,不要讓它進來。項目需要逐步成長,因此 軟件可以不斷地加強。我呼吁維基解密不要使用比特幣,它還是個處于起步階段的測試社區。過火會破壞目前的階段。” 然后中本聰就令人意外的消失了。12月12日格林威治時間晚上6:22,就在他的維基解密抗辯貼發布7天后,中本聰在比特幣論壇發了最后一篇帖 子,談到了幾個新版軟件無關緊要的細節。他的電子郵件回信也變得很不穩定,最后完全停止了。曾經負責過開發的安德烈森是少數幾個和中本聰聯系的人。4月 26日,他告訴編碼員們:“中本聰今早提議,我(我們)??在公開談論比特幣時,應淡化‘神秘創始人’的話題。”最后中本聰甚至不再回安德烈森的電子郵 件。比特幣使用者們很想知道中本聰為什么要離開。但不管怎么說,從那時起他的創作已經發芽生根。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