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云計算與虛擬化底層核心 |
發布時間: 2012/7/21 19:07:08 |
探討云計算與虛擬化底層核心2012年3月在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附錄部分中,政府對云計算給出了官方的解釋,體現了政府對云計算產業的高度重視和美好愿景。云計算在工作報告中是這樣定義的:“云計算是基于互聯網的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是傳統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發展融合的產物,它意味著計算能力也可作為一種商品通過互聯網進行流通。” 云計算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是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實現創新突破、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機遇。尤其是當前,對中國而言是發展云計算的最佳時機,也是國內軟硬件廠商趕超國外企業的重大機遇。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云計算產業發展,積極探索云計算發展之路,將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和無錫等五座城市列為云計算的示范城市,財政部、發改委和工信部聯合設立國家專項配套資金支持云計算示范應用,精心遴選了12個重點項目,以15億元的真金白銀護航云計算的落地之旅。各大國產軟硬件廠商也積極開拓云計算業務,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百度云平臺、淘寶阿里巴巴云、移動大云等。 在低碳經濟和兩化融合的大潮中,綠色節能的云計算將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當前我國經濟區域差異化較大,進入后工業化發展階段,云計算產業的發展對這些地區經濟起到技術引領作用,也產生了諸多新的需求,而云計算最大的特點在于低成本和高效率。通過實施云計算,可以實現人員、軟硬件以及能源的節約,緩解行業資源使用不足的現狀。云計算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物聯網所倡導的便捷高效的管理控制方式,更是與節能減排這種理念不謀而合。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云計算行業的發展前景更加樂觀。 云計算對于企業而言,最明顯的是企業邊際成本遞減。前期投入大量的成本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投入之后的成本具有沉沒屬性,這種投入同固定資產投入有所不同。因為一個用戶和一萬個用戶所付出的平臺的固定成本幾乎是一樣的。此外,隨著供給的擴大而遞增,邊際收益遞增,與一般的傳統產品生產正好相反,但是與軟件產品的經濟學特征表現出強烈的一致性。正如梅特卡夫法則一樣,規模經濟性在云計算的產業規模中就存在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現象。 云計算的目標是將各種IT資源以服務的方式通過互聯網交付給用戶。虛擬化實現了IT資源的邏輯抽象和統一調度,在大規模數據中心管理和解決方案交付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虛擬化是實現云計算最重要的技術基礎。通過虛擬化技術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并能夠根據用戶業務需求的變化,快速、靈活地進行資源部署。虛擬化與云計算是相輔相成的,云計算落地的第一步是基礎架構即服務(IAAS),而云基礎架構本身又是搭建在虛擬化技術上面的。設備虛擬化、網絡虛擬化和應用虛擬化等技術的實現,使得IT資源能夠按需重新分配,實現支持業務運營的實時響應。 服務器虛擬化使得分隔良好的工作負荷能夠再次共用硬件,并且為IT部門帶來了三類不同的優勢。首先,當然也是被過熱、擁擠不堪的數據中心所困擾的IT部門所最迫切需要的,它通過大幅減少IT服務對空間的占用以及在電力和散熱方面的消耗,終止了服務器蔓延。其次,它帶來了實現彈性化和更高可用性的新途徑。第三,它大大加快了設置的速度。 對于企業而言,實現服務器虛擬化,由于應用的不同場景有所不同,因而對于服務器選型的指標也有所差異。為了實現虛擬化的最大好處,不但要使用綜合性虛擬化軟件平臺,也需要擁有多核心、高密度、可靠的內存可擴展性和強大的I/O吞吐量的硬件平臺。 針對云計算的使用特性,企業要考慮不同的因素。如果追求存儲性能,對于CPU的I/O吞吐量有較高要求;如果追求網絡吞吐量,對于計算虛擬化、CPU計算能力,以及浮點計算能力就具有更高的要求。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