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搜索引擎、社交網站到即時通訊工具,都在努力為用戶提供具有社交特性的主動式網絡服務,而這不可避免的將要涉及對用戶隱私數據的讀取、存儲、分析。谷歌利用特殊代碼繞過蘋果電子設備的隱私設定,在蘋果臺式電腦、筆記本和手機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借助Safari瀏覽器漏洞追蹤用戶瀏覽習慣;Facebook繞過IE默認的隱私保護措施,使用cookies跟蹤IE用戶。騰訊QQ模推出“QQ圈子”,引發網友對個人隱私暴露的擔憂。用戶隱私在不知不覺間被獲取、被分析、被泄露。
對于用戶而言,希望在網絡世界享受到更多主動服務,用戶也可以將自己的部分隱私信息提供給服務提供商,但用戶希望自己能夠完全掌控自己的信息,用戶不希望自己的隱私信息被濫用,更不希望自己的信息被泄露,甚至被惡意利用。
但從年初的“泄密門”事件,到QQ圈子,用戶發現,自己在網絡世界里的隱私非但無法主動掌控,而且也沒有得到有效防護,面臨隨時丟失、泄露的危險。
好消息是,國內關于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盒規范的行業標準《信息安全技術 公共及商用服務信息系統個人信息保護指南》已經通過評審,用戶隱私保護在標準上初現眉目。
網絡里的用戶隱私防護需要借助相關安全管理技術、安全管理產品,更需要有相關法律法規的支撐。只有這樣,用戶才能真正的對自己在網絡世界里的隱私信息全面掌控,“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