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生態鏈寄生數百萬開發者:艱難求生面臨決擇 |
發布時間: 2012/6/21 10:58:07 |
短短4年間,依托iOS系統平臺,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蘋果商業生態鏈——第三方應用達到了60萬左右。在這個生態鏈上,“寄生”著數百萬開發者。盡管蘋果給他們支付了50億美元的分成,但這個生態鏈開始呈現出越來越多的生物屬性:隨著蘋果市場份額的增長速度遠遠跟不上第三方應用的增長,眾多的應用開始展開你死我活的競爭,艱難爭奪有限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隨著iOS系統功能的升級,越來越多的重要應用被蘋果淘汰出局。在這個平臺上,似乎很難再有最終的勝利者。是告別蘋果,還是堅守陣地、艱難求生?這是數百萬的開發者面臨的選擇。
蘋果iOS生態鏈:誰侵略了誰? 李娜 [ 蘋果切入應用市場,會毀了剛剛建立起來的生態環境。這樣下去應用開發商和開發人員都會成為蘋果的試金石和小白鼠,一旦一些應用有市場蘋果就介入的話,開發商和開發者怎么辦? ] 在剛結束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蘋果宣布了iOS 6系統將提供一個全新的應用——Passbook(電子錢包),這是一款可以存放登機牌、會員卡和電影票的工具。使用Passbook,iPhone和iPod Touch用戶可以在屏幕上調出條形碼,在登機、看電影或兌換優惠券時進行核對。這項服務的推出被業內解讀為蘋果正式介入電子支付領域。 當負責iOS業務的蘋果高級副總裁斯科特·福斯特在臺上介紹iOS 6的新功能時,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流露出他所期待的眼神。 iOS 6的新功能引起了一些公司和開發者的不滿。“人群中傳出抱怨聲,這些公司突然意識到自己不再存在了。”國內一從事LBS優惠券項目應用的開發者王猛(化名)對《第一財經日報(微博)》表示, Passbook應用則讓他覺得自己的公司前景渺茫。 由于iOS 6推出不少新的操作應用,一些iPhone里常備的應用或許會成為歷史。開發者們擔心:在平臺進攻之下,第三方軟件何去何從? 蘋果搶食開發者? 在去年的WWDC現場,Arment 在 Twitter 上喊了一句粗話,那是因為他發現蘋果推出的iOS 5中,在Safari里增加的Reading List功能和自己開發的Insta paper應用是那么相似。 Insta paper是APP上一個簡單的保存網頁留待稍后閱讀的小工具,《連線》雜志曾經這樣贊美它“實在是太棒了”。作為其開發者,Arment表示,去年蘋果更新的Reading List和Insta paper簡直如出一轍,同樣也可以給網頁文章添加書簽,和計算機同步,方便日后閱讀,而在今年,該應用還支持了離線閱讀功能。 這一動作被業內解讀為“蘋果要徹底干掉Insta paper”,就像干掉谷歌(微博)地圖那樣。 而蘋果則將其解釋為更好地為消費者提供服務。每當新的操作系統發布之后,由于功能的革新,蘋果都會淘汰掉一些此前曾很重要的第三方應用,而這次iOS 6也不例外,涉及約上千款的應用。據悉,這次被淘汰的重要應用數量是iOS系統問世以來最多的。 北京瓦雅科技的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蘋果切入應用市場,會毀了剛剛建立起來的生態環境。這樣下去應用開發商和開發人員都會成為蘋果的試金石和小白鼠,一旦一些應用有市場蘋果就介入的話,開發商和開發者怎么辦? “拿Passbook來說,其實就侵占了旅游市場,而且把LBS和優惠券一網打盡,優惠券其實就是移動電子商務前期,以后蘋果帶著終端做移動電子商務,誰能競爭過它?” 深訊和公司的CTO 段雪峰則認為,蘋果iOS作為封閉智能平臺的代表,應該說從其誕生之初,其基因里就已經奠定了現在的業務模式基礎,就是硬件+軟件、手機+服務的模式,所以當前更新iOS 6,內部集成更多自有應用,這個情況毫不奇怪。“這就是蘋果要做的事情。” “可以看到蘋果的產品和服務更多的是在圍繞手機本身的功能深度挖掘來做,比如電話功能的增強、Safari的升級、Siri的中文支持、地圖等,這些都是手機必需的功能,也可以稱之為基礎設施,同時200多項更新里,也引入了很多的第三方應用,并不排斥具互補性的產品。”段雪峰說。 不少iOS的開發者和他們一樣,開始憂慮蘋果的“入侵”。部分開發者因擔心而決定將業務模式轉向。 “在我們的領域,早在前兩次升級中蘋果就加入了。”從視頻轉換工具類應用轉向游戲應用的開發者李愛國表示,蘋果站在了產業鏈的頂端,隨便改變點什么,對下游的人都會產生不小的影響。“APP改變了網上軟件格局,我們這些人都是在夾縫中生存的,沒有什么核心技術就得盡早想辦法。” 事實上,對于已經被“侵占領土”的應用來說,似乎沒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 Arment曾在自己的博客上寫道,“蘋果的抄襲也不一定是一個致命的威脅,因為 iOS 的保有量可以讓更多人意識到這類應用程序的便利,無形中開發了這個市場,從而讓其中愿意花錢獲取更好體驗的人購買 Instapaper。”但可以看到的是,同樣持有樂觀態度的OpenFeint負責人在蘋果推出類似應用Game Center之后,就把業務給出售了。而在那之前他還認為“最好的時候”來到了。 告別蘋果? iPhone開發者的興起,要追溯到兩年前。 2008年3月,蘋果為開發者們提供了iPhone軟件開發包,并且在7月開放了iPhone App Store。短短幾個月中,就有不少開發者蜂擁而至這個平臺淘得第一桶金。隨后,Google、RIM等公司也開放了類似平臺。 朱連興就是中國第一批加入蘋果App Store應用開發的創業者。2008年他就開始在iPhone上開發應用,在2009年通過一款名為“多彩水族箱”的應用進入了蘋果發布的官方視頻,那時候每天的收入都在1000美元以上。“我們就是靠著蘋果吃飯的。”朱連興說。 事實上,蘋果這幾年對第三方應用的回報甚為豐厚,在iOS和Mac上的App Store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軟件發行渠道——Mac App Store自稱已經超過Best Buy(百思買)和沃爾瑪等成為第一PC軟件銷售渠道,而iOS上已經給第三方開發者支付50億美元分成。 但隨著平臺上應用軟件的增多,情況有所轉變,過往開發者“我可以寫程序,也可以做老板”的百萬富翁夢在現在看來變得有些遙遠。 朱連興并不擔心自己開發的應用會被蘋果抄襲,比起這個,他更擔心自己到底能夠活多久。 “App Store的市場變化太快了,競爭太激烈。”回顧過去的日子,朱連興不由感慨。他剛開始做iPhone開發時,蘋果的App Store中只有1500款應用。而現在,這一數字已經接近60萬。對中小開發者來說,想靠單做一款應用獲得成功越來越難。朱連興向記者表示,曾經用半年時間,花費幾十萬費用開發的游戲項目在蘋果商店里沒有任何的回報,沒有一點聲響就被淹沒了。為此,他選擇了轉向,從事外包項目。“這樣風險會小一些,至少有保障。” LBS優惠券項目應用的開發者王猛則認為,作為小開發者并不能享受所謂的公平,“盡管蘋果的軟件生態系統看起來很平等,事實卻并非如此。像一些大的軟件商擁有專門賬戶,可以及時提交問題。而小的開發者卻要指望蘋果程序審核員大發慈悲,也無法影響到決策。” 由于缺乏對用戶的把握以及散兵游勇的作戰方式,絕大部分的國內開發者目前仍處于舉步維艱的狀態。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國內iPhone開發者隊伍,其中70%~80%難以維持生計,每天的收入只有幾美元甚至沒有收入。 “但目前最賺錢的還是iOS平臺,Android相對混亂,Windows Phone現在不穩定,無論從市場還是平臺自身應用環境都還沒成熟和穩定。”王猛表示,用戶需求始終都在,應用會越來越細分。 在王猛看來,要求“平臺不與之上的應用競爭”是完全不切實際的。對用戶而言,基本的、常用的功能具有整合、一致、一站式的界面和體驗顯然更好,因此平臺永遠有不斷擴張功能的沖動。對于像他這樣的開發者,只能從不同的平臺上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不能把眼光局限于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蘋果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Insta paper的開發者Arment從來不認為自己會在Android上開發應用,“我的世界中沒有 Android。多數時間里,它不在我的注意力之內。對 iOS 應用的思考是全職工作,保持在 iOS 上的競爭力是全職工作。”但在前不久的采訪中,他開始表示安卓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是一柄雙刃劍。 手機應用開發者之惑: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馬曉芳 楊迅所在的一個名為Snack Studio的開發者團隊苦守App Store半年之后,終于決定轉投Marketplace的懷抱。Marketplace是Windows Phone的應用平臺,正如App Store之于iOS。 如今,如果消費者要選購一款智能手機,除了要考慮品牌之外,他還不得不考慮操作系統——這直接關系到他能享受到什么樣的應用。 市場調研公司Gartner的數據顯示,Android目前有36%的市場份額,蘋果份額為17%,Windows Phone初露頭角。分析機構Ovum預測,到2017年,Windows Phone的市場份額將達到17%,而Android為48%,占據統治地位,iOS為27%。 對于不少消費者而言,iOS雖然簡單易用,但已經是一個上市近5年的平臺,新鮮感大不如前,Android雖然在功能上與iOS非常接近,但版本升級過于頻繁,更適合對“刷機”感興趣的發燒友和年輕人,橫空出世的Windows Phone則給消費者帶來了一些新鮮的空氣。 同樣的問題也擺在楊迅等開發者面前,他們有三個選擇:蘋果的App Store、谷歌的Android Market以及剛剛崛起的Windows Phone的Marketplace。 面向各種平臺開發應用已經成為創業者們淘金移動互聯網的重要方式之一,各種排名靠前的應用和游戲也大多獲得了來自PE或VC的各種投資。但也正是因為淘金者眾,三個平臺該如何選擇?如何才能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對開發者而言實在是個很困惑的問題。 “App Store上的競爭者太多了,應用的數量也太大了,做到脫穎而出幾乎不可能。”對于為何放棄App Store,楊迅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這樣解釋,他所在的團隊為App Store開發了一款游戲應用,在App Store上免費下載,通過內置廣告來獲得收入,但半年下來,用楊迅的話來說,收入少到可以說“沒有收入”。 據他測算,在App Store上每發展一個付費用戶,需要付出的推廣成本是5.53美元,發展一個免費用戶的推廣成本是1.02美元,對于一個進入App Store時間相對較晚,而且沒有拿到投資的開發者團隊而言,不菲的推廣費用與少到可以忽略不計的收入已經讓他們難以為繼。 雖然現在正值移動互聯網浪潮之中,但對于開發者而言,楊迅認為,用“冬天”來概括也并不為過。 原因是早期發展起來的各種應用均已拿到投資,還有一些開發商拿到了A輪投資或者小額的天使投資,但如果想繼續擴大規模或者拿到更多投資也并非易事,而進入這個市場較晚的開發者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光。 “蘋果的封閉性導致應用生態系統的發展完全依賴于蘋果的發展,一旦某一款產品出了問題,整個生態系統的崩盤也并非沒有可能。”楊迅認為。 與App Store相比,Android Market雖然表現出了更強的延續性,任何一款產品出問題都不會對整個生態系統產生打擊,但也同時帶來了更大的混亂。“每個廠家都有自己的Market,每款產品的版本和分辨率都不太相同,開發一款Android應用通常要開發3~6種版本,加上需要在不同的平臺進行推廣,其推廣成本甚至高于App Store。”楊迅介紹說。 一位諾基亞(微博)人士這樣打趣Android平臺:一位投資商給了三個開發者各100萬美元,針對三個平臺做開發,一年之后,iOS平臺賺得盆滿缽滿,Windows Phone平臺剛剛起步,而Android平臺的開發者無奈地說,“我們在買了第1001個手機之后,就沒錢了。” 該平臺的競爭激烈程度甚至超過App Store。楊迅了解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做Windows Phone應用開發的團隊不超過500個,但做iOS應用開發的超過500萬個,而做Android 應用的,還在500萬之上。 思考再三之后,楊迅和他的開發團隊將目光投向了Windows Phone的Marketplace。諾基亞承諾永遠不做Android,并且將所有資源全部投向Windows Phone,這是楊迅選擇這個平臺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在正值Marketplace發展的早期,就像當年剛起步的App Store,只要去做應用,很快就能收到現錢。”楊迅說,他的團隊開發的幾款應用已經名列熱門應用排行榜的前30名,在各分類榜上基本都能名列前茅。 數據顯示,到2011年底,Marketplace的應用數量大約為4.4萬,(到現在為止已經增長到6萬),僅是App Store的7%,是Android Market的6.5%。Marketplace的開發者數量為1.2萬,分別是App Store的14%和Android Market的11%。 據楊迅估算,與App Store平臺的高推廣費用相比,在Marketplace上新發展一個付費用戶的推廣成本僅為0.53美元,發展一個免費用戶的成本為0.02美元。 “這就好比我在一家新開的超市里擺了一個攤,而且位置還不錯,未來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商家加入,人流也會逐步多起來,但每個新進來的人都會看到我的攤位。”楊迅分析說。 不過究竟能否在Marketplace淘到真金白銀,現在還很難說,這取決于Windows Phone能否借諾基亞之力真正擊敗Android,在市場上站穩腳跟,還取決于開發者以及開發者背后資本的競爭狀況。而大浪淘沙的過程正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寫照。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