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網絡平臺有權禁發違法信息 |
發布時間: 2012/12/29 14:42:23 |
億恩科技資訊: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昨天閉幕,會議經表決,以145票贊成、1票反對、5票棄權通過了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國家保護能夠識別公民個人身份和涉及公民個人隱私的電子信息,同時,網絡服務提供者為用戶提供信息發布服務,應當在與用戶簽訂協議或者確認提供服務時,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
專家解讀
首次明確個人信息的含義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憲法與行政法研究室主任周漢華認為,“決定”的出臺對解決網絡當前面臨的一些現實問題有實際意義,首先就在于明確界定了個人信息的含義,這在我國法律中尚屬首次。
周漢華說,“決定”提到,“國家保護能夠識別公民個人身份和涉及公民個人隱私的電子信息”,對什么是個人信息有一個明確界定,且“能夠識別公民個人身份的電子信息”,表明保護范圍比傳統的隱私權保護范圍廣,它指的是所有能識別公民特定個人的信息,比如照片、聲音。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認為,我國互聯網立法已顯示出滯后,在此階段解決這個問題,可謂“勢在必行”。但姜奇平強調,在法律實施過程中,一定要尊重網民的基本權利,個人信息是否愿意透明,透明到什么度,其當有選擇權。
姜奇平提到,個人信息與隱私不同,在保護的同時,還有開發的問題。當前我國大部分網民對于個人信息,一方面保護意識薄弱,防護不充分,另一方面開發意識也很薄弱。
發微博仍可用非真實名字
“決定”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為用戶提供信息發布服務,用戶要提供真實身份信息,這是否意味著今后將實施網絡實名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陳欣新介紹,網絡上的身份識別包括三種情況,比如微博實名制一是發表言論時實名,二是后臺實名,前臺化名,三是在基礎運營商那里實名,但在內容服務商和網絡上都化名。陳欣新分析,“決定”實施后,當前存在的上述三種都不實名的情況就不允許了,要么服務商可識別,要么網絡可識別,但不管是微博、博客還是其他用戶,網站仍可顯示非真實名字,如果發表的言論不違法,就影響不大。
陳欣新認為,這個“決定”的好處在于,當有人以虛擬身份發表侵害他人權益的信息時,當事人要以民事訴訟方式來找到加害人就比較容易。但網絡服務商也掌握了很多個人信息,就需承擔一些法律上的義務。
“不過,這次決定也規定,未經個人信息所有人的同意和法律許可,作為服務商不可泄露個人信息,就是為了平衡這個問題”,因此陳欣新認為,“決定”在網絡信息的保護上是完整的,但在實施過程,在執法中可能會存在問題,但這是共性問題。
讓網民參與立法以獲理解
“決定”發布后,有人提出,實名制也是一種信息收集,怎樣能在收集的同時保護信息,不濫用權力,實現平衡?對此陳欣新表示,從“決定”上下文的立法原意看,有兩點比較重要,其一是收集個人信息以必需為限度,以必需為宜,而非越多越好,即以實現法定義務必需的限度就夠了;其二,收集的信息從使用上來講,有要盡到的責任,保證信息不被泄露、非法傳播,除非有法律依據。
陳欣新表示,“決定”很多是指引性規范,即要承擔的具體責任不是由這個“決定”規定,而由其他法律來規定,但“決定”已經通過指引,明確了什么樣的行為要承擔的責任,對“決定”的一些誤解可能就在此,這是最關鍵的問題。
姜奇平表示,法律最主要是保證公平公正,當掌握信息者的權力和公眾不對等時,公眾肯定會有顧慮。姜奇平認為,這就要加大網民、消費者對自己信息的控制權,如知情權,如在個人信息保護等相關立法中的參與權,以獲得大家的理解。
焦點問答
是否影響網絡反腐?
群眾網報腐敗需獲保護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李飛表示,一些公眾擔心出臺這個“決定”會影響人民群眾通過網絡發表監督批評意見、揭露腐敗行為,是沒有必要的。
李飛稱,在實際工作中,紀檢監察等有關機關要切實采取措施,完善社會監督機制,對通過網絡提出監督、批評意見,舉報違法犯罪行為的群眾予以切實保護,對濫用職權、打擊報復等違法犯罪行為要堅決查處,依法追究責任,決不能姑息縱容。同時,公民行使自己的權利包括利用網絡,應當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進行,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
“制定這個決定,我們同樣還是要堅持依靠人民群眾,通過各種形式來揭露腐敗行為,依法懲處腐敗和違法行為。”李飛說。
如何落實網絡身份管理?
將修訂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袁曙宏表示,國務院法制辦正會同有關部門修訂國務院2000年制定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國務院法制辦將根據“決定”的規定,做進一步修改完善。比如在總結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五個城市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細化網絡身份管理制度。
工業和信息化部通信保障局局長趙志國表示,截至今年11月底,固定電話用戶已基本實現了身份登記,移動電話用戶七成實名,沒有實名的主要是預付費用戶。工信部將完善配套的規章制度,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全面開展電話用戶真實身份管理工作。此外,工信部將進一步細化和完善涉及用戶電子信息保護等方面的相關技術標準和行業規范。
決定內容
政府單位負有信息保護義務
信息保護
★國家保護能夠識別公民個人身份和涉及公民個人隱私的電子信息。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公民個人電子信息,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個人電子信息。
★網絡服務提供者和其他企業事業單位在業務活動中收集、使用公民個人電子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信息。網絡服務提供者和其他企業事業單位收集、使用公民個人電子信息,應當公開其收集、使用規則。
★網絡服務提供者和其他企業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對在業務活動中收集的公民個人電子信息必須嚴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毀損,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網絡服務提供者和其他企業事業單位應當采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信息安全,防止在業務活動中收集的公民個人電子信息泄露、毀損、丟失。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信息泄露、毀損、丟失的情況時,應當立即采取補救措施。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在履行職責中知悉的公民個人電子信息應當予以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毀損,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身份管理
發布信息需要真實身份信息
★網絡服務提供者為用戶辦理網站接入服務,辦理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等入網手續,或者為用戶提供信息發布服務,應當在與用戶簽訂協議或者確認提供服務時,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
垃圾信息
未經同意不得發送垃圾信息
★任何組織和個人未經電子信息接收者同意或者請求,或者電子信息接收者明確表示拒絕的,不得向其固定電話、移動電話或者個人電子郵箱發送商業性電子信息。
公民維權
被侵權人有權舉報信息犯罪
★公民發現泄露個人身份、散布個人隱私等侵害其合法權益的網絡信息,或者受到商業性電子信息侵擾的,有權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刪除有關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
★任何組織和個人對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個人電子信息的違法犯罪行為以及其他網絡信息違法犯罪行為,有權向有關主管部門舉報、控告;接到舉報、控告的部門應當依法及時處理。被侵權人可以依法提起訴訟。
信息監管
網絡平臺有權禁發違法信息
★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加強對其用戶發布的信息的管理,發現法律、法規禁止發布或者傳輸的信息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該信息,采取消除等處置措施,保存有關記錄,并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在各自職權范圍內依法履行職責,采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防范、制止和查處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個人電子信息的違法犯罪行為以及其他網絡信息違法犯罪行為。有關主管部門依法履行職責時,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予以配合,提供技術支持。 ★對有違反本決定行為的,依法給予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吊銷許可證或者取消備案、關閉網站、禁止有關責任人員從事網絡服務業務等處罰,記入社會信用檔案并予以公布;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