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類電商調查:戰略分化下的求生指南 |
發布時間: 2012/9/16 19:26:21 |
首先來看看鞋類電商要計算的那些數據: 一 毛利率 鞋類產品屬于半標準化,毛利屬于中等偏下范疇,基本在10%到30%之間。前者是在價格戰的前提下,利潤空間被壓縮到極限。通常情況下,達到20%左右的毛利率相對正常。 二 庫存 按照業內人士的說法,一個鞋類B2C網站,正常的銷售狀態下,支撐1萬雙的單日銷售規模,需要90萬當季庫存,同時還要有15萬左右的過季庫存,總庫存為105萬雙。假設每雙鞋子成本200元,則庫存占壓資金為2.1億元。相比較服裝,鞋類的問題更難以解決,簡單的例子,每款鞋至少要備齊6個碼,這會給庫存帶來相當壓力。 三 成本核算 橫亙在平臺面前的是高企的成本結構。以西街網為例,在毛利率20%的情況下,運營成本10%、倉儲和配送成本均為3%到4%、營銷成本10%,整體核算下來,凈利為負,虧損在6到8個點左右。 倘若以畢勝(微博)所言的50%的成本衡量,幾乎可以壓垮一切鞋類電商。因此,好樂買CEO李樹斌認為畢勝用了兩個極端數據做減法并不合適。他指出,正常電商企業成本應當在25%左右,而毛利為20%上下。 四 議價能力 盡管這一判斷與西街網基本吻合,但還是無法擺脫鞋類電商企業無法盈利的現實;如果想要盈利,產品毛利率必須達到30%以上,而這對于多數購銷型B2C而言很難達到。 一方面,電子商務占比整體鞋類市場的份額小,議價能力尚且有限;另一方面,隨著制造業生產運輸成本的高漲,鞋類廠商紛紛提價(譬如耐克,鞋子價格上調了5%到10%);而品牌商由于庫存積壓,在實體店加大打折力度,電商平臺價格優勢已不明顯,想要同品牌商和供應商拿到更低的價格可能性越來越低。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