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變現”的創新 |
發布時間: 2012/9/15 13:42:59 |
之所以想到這個話題,是因為我看到百度CTO李一男對《福布斯》說:“對于任何一個行業來說,商業模式都是第一位的,技術要能夠‘變現’才有價值。”相當實用主義,“變現”兩個字也很有殺傷力。
不過李一男的話并不新鮮,很久以前我就聽李彥宏說過類似的話:
不過很顯然,至少百度Hi、百度有啊等產品,離前兩名還比較遙遠。李彥宏另一個著名的決策是,百度不搞研究院。因為搞研究院的,不管是著名的施樂PARC,還是IBM的研究院,下場確實都不怎么好。或許在李彥宏眼中,施樂、IBM的研究院都屬于盲目創新、為了創新而創新的典范。可是,當一個企業做到了很大,到底為了什么?施樂自己盡管沒有將它的很多創新成果轉化成商業利益,但它發明的鼠標、圖形用戶界面、以太網等,讓我們至今受益。 李彥宏曾說,等中國網民數量超過美國,中國互聯網將出現真正的創新。這話其實有點可疑,大量互聯網技術創新,并非來自美國,比如P2P技術的創新,很多都來自北歐小國。那么拋開互聯網跨國界的特點不談,我們姑且認為,網民人口基數的增加,確實可以帶來新的技術挑戰,從而引起新的技術突破。但百度真的是那個準備好迎接技術挑戰的公司嗎?我深表懷疑。 有人曾對中國互聯網發過這樣的感慨:大公司在忽悠股民,中公司在忽悠VC,只有小公司誰都忽悠不著,只能創新。 我并不希望百度盲目創新、為了創新而創新,我只是希望,作為中國互聯網的領袖企業,應該有比“變現”稍高一點的理想。我從來沒有想過百度會去研發手機操作系統、PC操作系統,起碼,讓你的員工擁有一點理想主義的自豪感,不是什么壞事。 一家大公司,尤其是一家引領技術潮流的大公司,應該有與之相匹配的格局,變現,是不是有點小呢?我們尊敬施樂的PARC,卻永遠都不會尊敬腦白金,這跟變現無關。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