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B大戰引來的擔憂:百度重倉云計算擬擺脫困局 |
發布時間: 2012/9/8 14:12:07 |
實際上“3B大戰”爆發地并不那么突然,至少在不同的場合,李彥宏、周鴻祎(微博)和王小川這三個當事者都或明或暗地預言了這場戰爭。但是在這個節點,以這種方式發起,的確讓人有些出乎意料。 自然地,一周之后的“百度世界大會”便成了“風暴眼”。但李彥宏氣定神閑地在臺上大講著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看上去在刻意地在避免著和戰爭任何的交集。 這本是商業社會里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谷歌退出中國之后,百度幾乎“壟斷”著這個互聯網行業里變現能力最強的商業領域。看看它的財報吧,在2012年的Q2里,百度總營收達到了54.56億元,同比增長59.8%,而凈利潤也有27.70億元,同比增長69.6%。這個增長速度完全超過了另外一家“恐怖”的公司——騰訊,更不需提谷歌,它的那兩個數字(營收和凈利潤的增長率)都不及百度的一半。而且最重要的是,百度已經是這樣一家市值400億美元的巨無霸公司。 但李彥宏的“危機感”和百度引以為傲的技術積累,并沒有給它筑起一道堅固的城墻,360看上去很輕松地奪下了10%的市場份額。百度甚至看上去有些手足無措,它本可以更自如地去面對這個和自己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的對手。 這或許會加速百度的改變,其實百度技術副總裁王勁已經說得足夠明白:“我們不再提以搜索為核心,今天百度是一個平臺,我們為開發者提供最完善的服務。” 至于百度,最恐怖的敵人并不是360這些進入者,它的市場地位需要通過自己的改變去引導整個行業的改變。社交和移動互聯有可能會顛覆所謂的傳統搜索引擎,因為在這兩種生態體系下,搜索瞬間就變成了一個個“齒輪”,它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樣只通過一個搜索框便支配著整個數據流的走向。 這是百度們所擔憂的,也是它為何如此重倉云計算的原因吧。 模式之困 一個簡單的共識便是360通過瀏覽器和導航給自己的綜合搜索導入了足夠的流量。這其實又是一次用戶習慣的勝利,當年百度之所以能打敗谷歌和雅虎,就是贏在給用戶植入了一個習慣,“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很多人在谷歌搜索框里鍵入百度,然后再習慣性地去搜索、百度地圖……即便谷歌也能提供同樣的服務。 360同樣如此,360安全網址導航最終能打敗hao123就足以說明問題。周鴻祎對用戶習慣的探究并不比李彥宏差,搜索和瀏覽器按理講都不是用戶黏性特別大的產品,但他正是利用用戶習慣的自然平移,把原有瀏覽器上谷歌的流量非常“安靜”地導向了自己的搜索引擎。 嚴格意義上講,這并不是商業模式上的勝利,“瀏覽器+搜索”的模式也并不絕對比單純的搜索引擎更合理,例證便是谷歌也曾嘗試著用同樣的招數去搶奪Yandex(俄羅斯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的市場份額,而效果并不算十分理想。 但這依然暴露出了百度的“軟肋”。是的,百度是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但是一直以來,它并沒有給人刻下“平臺”的印象,它一直都只是一個“搜索”。換言之,因為搜索在內容集散上擁有著極大的優勢,但是在對用戶的控制力(也可以說是用戶黏性)上,卻非常弱,百度的份額更多來源于一種習慣,而不是用戶像登陸微博一樣,主動去黏著。 這造成的結果甚至有些尷尬,百度這樣一個可以左右中國互聯網流量走向的公司,用戶基礎卻差得可憐。 而且這個趨勢在社交時代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愈發明顯。百度模式存在的前提就是分散的用戶通過它去尋找同樣分散的信息,但是像微博這樣的社交平臺出現之后,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開始變化。信息也開始聚合,且無法很合理地被搜索引擎抓取。更重要的是,這種用戶黏性的商業模式正在把用戶和流量綁在自己身上。 移動互聯網同樣如此。2010年《連線》雜志曾刊發了一篇名為《Web已死 Internet永生》的文章,隨著各種智能終端應用商城的崛起,APP早已跳過了搜索引擎占據了用戶的流量。連瀏覽器的存在都受到質疑,那么百度該怎么辦呢? 這也是百度為什么如此旗幟鮮明地支持Web APP,在它看來,如今的APP市場現狀存在眾多弊端:碎片化、桌面管理混亂、耗電量大以及通過發行渠道分散等,而在2014年,基于瀏覽器的Web App將會崛起。 因此,李彥宏所講的云服務才顯得更有價值。通過后端的云和前端的瀏覽器,百度不僅可以黏住用戶,而且之前所有的商業模式都可以很合理地存在著。 百度需要改變,不能太依賴搜索,或者說傳統的搜索方式。如果想要保持流量入口的位置,它的商業模式就應該更性感。 社交之困 有一個小故事經常被用來佐證社交對互聯網乃至生活的影響:一個日本人上廁所忘記拿手紙了,他無意識地發了一條Twitter,結果真有人來給他送紙。但如果他在谷歌上搜索“上廁所沒拿紙怎么辦”之類的問題,結果會是如何呢? 在《未來是濕的》中,克萊·舍基認為,歷史上人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去解決技術的問題,而非技術使用者的社會問題,如今互聯網正變得更有生命活力,更有人情味,它將成為打破傳統組織局限的工具。 傳統的互聯網公司如此地忌憚Facebook,絕不是因為它拒絕爬蟲抓取它的信息,而是它在不斷地告訴用戶:“嗨,你之前的生活遜透了。”扎克伯格堅定地認為社交網絡以后可以代替搜索引擎,“這意味著網絡可以是一系列對個人有意義的連接。” 同樣被他們反復布道的是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密歇根州的婚禮攝像師。他將自己的廣告定位推送給“24-30歲”、Facebook上狀態為“已訂婚”的“女性”用戶,結果在12個月中,他獲得了4萬美元的收入,但只花費了600美元的廣告費。Facebook正在試圖抓取那些搜索引擎根本無法掌控的即時信息,比如你在個人主頁上發布了一條“我想買副太陽鏡”,結果瞬間就會看到一些銷售太陽鏡的商家名稱。 而這些信息往往更有價值,但卻更難抓取,因為它的量級有可能是搜索引擎上流量的數倍,并且更加碎片化。 即便是這樣,也幾乎可以肯定地認為社交無法取代搜索,因為搜索引擎同樣在進化。李彥宏曾向華爾街投資者們闡述過社交時代的百度,“我們的戰略和計劃是將社交元素整合入核心產品,而非單獨發展一個社交網站。” 曾有媒體報道過李彥宏有段時間非常關注社區,他很清楚這是百度的軟肋。雖然百度早在2003年和2005年就上線了百度貼吧和百度知道,而且這兩款產品也非常成功。但它們更多的是按照話題的組織模式去羅列信息,而互動性上遠遜于微博。 在微博上線之后沒多久,百度說吧便上線了,但沒過多久它又下線了。當時很多媒體在評價此事時,都認為百度在社交上并沒有找到感覺,而且在非搜索領域的投入過于少。 百度在那個時候施行的是“721”大搜索戰略,也就是把70%的資源投入和搜索直接相關的產品和技術研發中;將20%的資源投入和搜索間接相關的產品和技術研發中;將10%的資源投入其他創新項目研究。像電子商務、IM、海外拓展等都屬于“新業務”。“多元化從來不是百度的追求,”百度CFO李昕晢曾說,“用10%的資源做嘗試也許是浪費,但不嘗試,百度就變成了傳統行業,沒有什么新東西可琢磨了。” 所以,很難把百度說吧的失敗歸咎為產品問題,可能更多的原因在于百度并不十分清晰的產品制度。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谷歌身上。其實谷歌在社交上的布局非常有針對性,2010年,它曾收購了社會化搜索引擎Aardvark,這使得在谷歌的搜索結果中有時會出現流動的來自社交網絡的結果。 但失敗的例子也不少。2009年5月推出的Google Wave是一款融合IM和社交網站的產品,第二年8月便被宣判了“死緩”;Google Buzz也好不到哪兒去,也是剛剛過了一年半,就結束了“生命”。 谷歌把更多的希望放在了Google+上,但它的表現依然不慍不火。外媒在評價這款產品時,相當不客氣地用了“沒有感情、被精確定義的數字容器”這樣的字眼。它一上來就把圈子這種東西強加給用戶,你的任何用戶關系,必須至少歸屬在一個特定的圈子里。 而圈子的設置,其實是著眼于信息,谷歌希望信息能更有序、規整地流動,去它該去的地方。所以,它關心更多的是信息如何被分發,而不是像Facebook去關心用戶之間的互動。這個平臺上的關系都冷冰冰的,自然不可能出現像Poke(戳他一下)這樣的功能。 搜索引擎該如何和SNS結合?目前為止,并沒有出現太好的辦法。對于搜索引擎而言,世界并不總是理性的、有序的、規整的、標準化的、結構化的,人們也并不總是需要精確可控,它需要從邏輯上去理解“銷售流量”和“銷售人”之間的區別。 平臺之困 但這依然沒有中止百度在平臺上的探索。李彥宏想清楚了一件事,在今年3月的百度開發者大會上,他曾經說過,過去是屬于站長的,而未來是屬于移動開發者的。 谷歌早已先知先覺,它通過Android占領了客戶端,也擁有了龐大的開發者群體,而本來就擁有海量用戶基數的地圖、郵箱、云存儲空前等 應用迅速地把用戶“綁”在了谷歌身上。 百度此時也需要去構筑自己的生態鏈,這不再是一個堆砌產品的時代。于是,在百度的邏輯里,云成了最重要的一個維度。 “我們過去還是圍繞已有產品做無線化,而現在則是以百度云為中心,以開發者需求和開放平臺為手段,切入的方式發生了變化。”百度移動云事業部總經理李明遠(微博)稱。自從今年年初百度無線并入百度移動云事業部之后,百度其實已經在默默地減少與“云”無關的產品。 百度愿意走向后臺,這是作為一個平臺的操盤手最起碼的準則,它甚至需要像亞馬遜(微博)那樣為整條生態鏈搭建更加完善的基礎設施。圍繞著云,百度正在搭建著面對開發者的4個體系,分別是開發支持、運營支撐、渠道推廣、商業變現。 其中,渠道推廣基于百度的廣告聯盟,商業變現與之類似,走的仍然是流量變現加移動搜索推廣的模式,這兩點是百度所擅長的。而在開發支持和運營支持中,由于移動互聯的特殊性,百度需要更大的投入。在開發支持層面,百度提供了百度個人云存儲、LBS、百度云輸入法等基礎應用;在運營支持層面,百度已經開始向開發者提供移動客戶端和Web App的數據統計服務。 李彥宏說:“過去12年百度把技術都用在百度搜索引擎這一個應用上,我們現在開始打包,逐漸地開放出來,給開發者提供各種各樣的應用,提供開發資金,提供推廣渠道。” 而百度之后上線的一系列產品讓整個流程看上去十分“傻瓜”。比如Runtime,百度將多種功能封裝成一個個庫,讓開發者可以直接進行調用,省去了開發環節的成本并降低門檻;BAE(百度應用引擎)則提供了一整套應用開發、維護和管理的平臺;MTC等云測試能讓開發者在一個模擬的移動終端環境里測試自己的應用,而不需要去購買各種手機來進行適配…… 他們甚至上線了一款叫“Site2App”的產品可以把網站以標準化的方式直接轉化成移動應用,而且還能根據網站性質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呈現方式。這使得本來聚集在百度上的小站長們,可以瞬間把自己的內容遷移到移動互聯網上。 谷歌同樣如此,大中華區及韓國廣告聯盟部總監王瑩現在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之前沒有做過的。她需要覆蓋一個站點的整個生命周期,“最初是教他們怎樣去適應Android,如果他們還沒有在iOS和WP上做APP,我們也會去鼓勵他們去做;而緊接著,在產品做好之后,我們又會教他們如何去打國外市場;等到他們有了直銷團隊之后,我們還會告訴他們如何去做收益管理。”
搜索引擎的“后撤”使得移動互聯時代的碎片化得以初步解決。相對于互聯網時代的站點而言,APP的生命周期更短,價值也更碎片化。諸如百度這種量級的公司,自己的直銷團隊加上各級經銷商,人數應該突破2萬人,也就剛剛能服務這幾十萬個站點。而APP的數量是以億計的,搜索引擎必須把流程給標準化,這樣才會使得整條生態鏈有最起碼的活力。 搜索引擎正在通過讓自己平臺化來贏得更多的主動,而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它該處于怎樣的一個角色,目前還很難去判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還希望成為流量的入口,這對于它所依賴的商業模式而言,至關重要。 而這個挑戰依然是空間絕后的,對于那些站長的需求,百度們熟稔在胸,但它現在面對的是數以萬計的用戶和開發者,百度們需要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并不是它所擅長的。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vbseamal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