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企業家陶利——做企業靠 19年前,他是一個程序員,初出茅廬,經驗不足,憑借一己之力闖世界;
省市領導蒞臨億恩科技推進電 12月22日上午,由河南省商務廳,鄭州市商務局有關領導蒞臨河南省億
怎樣選擇服務器托管商?如何 互聯網開展至今,服務器方面的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注重,假如要停止服務器
很多人正幸災樂禍地看著阿里與工商總局博弈。他們沒意識到,一種風險正在蔓延:外媒正借助此事,重拾過去口吻,重估著中國互聯網業,不像是一個馬上要結束的事。
先看幾段評論。先是美聯社報道。它的標題是《China criticizes Alibaba in report withheld until after IPO》。英國天空電視臺官網、美國福克斯電視臺官網報道大同小異。
CNN、路透社標題則是中國政府發布“狂批”阿里的報告。其中,CNN開頭這么寫:“即便是明星科技公司,詳細審查之下,中國商業也沒有安全的。”
注意,這些標題全部用了China一詞。這是西媒指代中國政府的常見表達。整體意思不脫這些:為幫阿里IPO開路,中國政府曾隱瞞發布阿里假貨報告,直到IPO后公開。
顯然,它們將工商總局發布的“白皮書”視為經由中國政府確認的文件了。一般來說,白皮書是一國政府或議會正式發表的以白色封面裝幀的重要文件或報告書別稱。那么,工商總局的“白皮書”,是否真的代表中央政府意見?
筆者了解到的是,所謂白皮書內容,不過是工商總局與阿里7月份的一次閉門會議紀要。幾個月后,變成“白皮書”后,內容擇取了有利于批評阿里的部分,剔除了阿里在打假方面投入巨資、人力所做的種種努力,幾乎一字不提,充滿了刻意。
從白皮書成文看,不像臨時操作。但從此次發布節奏看,工商總局網監司明顯是臨時起意,主要回擊淘寶小二。它是否料到外媒會借機矮化中國互聯網業、丑化中國政府形象,存在重大言論風險呢?
作為局外人,我們不得而知。但常識與直覺告訴我,若真是中央意見,一定慎而又慎。我的感受是,這次中國政府、中國互聯網業的信譽已被大幅拉低,言論拷問恐怕還會持續。
不要以為我在夸大一種風險。在我眼中,中國互聯網經過20年發展,已成中國崛起的象征。以BAT為代表的公司進入全球前十,帶動諸多中小互聯網企業登上國際舞臺,正以雁陣模式提升、重塑著中國在全球的地形象與地位。而這背后,無數的年輕創業者正鼓蕩著自信,心懷夢想。
而美國政府與產業界,一直戴著有色眼鏡,選擇性地審視中國互聯網業的崛起。一有事件,便會放大。這次它們當然抓住了機會。
如果細心,你一定能觀察到,在國家領導人那里,中國互聯網與中國高鐵已成為對外宣講的關鍵詞。李克強總理簡直成了中國高鐵的最高銷售代表。而習近平主席,則在海內外多個重大場合為多家中國互聯網企業站過臺。
中國有許多卓越公司,比如華為。但中國互聯網與高鐵更具有新經濟符號的整體象征意義。在中國無法整體真正實現科技自主背景下,兩大領域的局部突破,大幅提升了中國的自信,它們已成為超越美、歐、日韓等發達區域市場的核心力量。
以阿里為例。雖然海內外巨頭多多,但若考量對于全球商業的直接撬動力、區域經濟結構的重塑能力,沒有哪家能勝過它,包括全球商業領頭羊沃爾瑪。
而這一次,工商總局漏洞百出的小樣抽檢統計,夸大其詞的“白皮書”,卻讓中國整個互聯網業陷入一輪全球信任危機,面臨污名化。由于冠以白皮書稱號,被視為中央政府意見,言論風險恐怕比之前對中概股財務造假引發的質疑,威脅更大。
國家領導人過往著力強調的新經濟符號,就此也被打上一種“隱瞞、欺騙”的印記。而淘寶則有可能被美國市場重新戴上“惡名市場”的帽子,從而成為中國互聯網整體的標志。
我真的難以理解工商總局對于假貨源頭的無視。假貨作為一種泛濫的社會現象,屬于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難以回避的經歷。它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與發展水平、產業現狀與核心競爭力差異、跨境貿易、大眾生存與消費訴求、信任體系與道德文化等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絕非由電商或整個互聯網滋生。阿里不是假貨的受益者,同樣是受害者。
很多人體會不到阿里此次反映為何如此激烈,那是因為假貨不但帶來污名化,更是實際運營的最大阻力。對于假貨的認知,事關淘寶生死存亡。它絕不甘心一種長期存在的現象源頭,被冠到它頭上,成為中國假貨淵藪。
阿里稱劉紅亮“情緒執法”,違背公平公正精神,并非無理。早在這次荒唐抽檢報告前,多次類似的數據統計,神奇的程序、邏輯、結論,矛頭最鋒利的部分,基本都對準了阿里。
而阿里的努力卻被過濾了。公眾不知道,3年前,許多中小商戶圍攻阿里,名義是反對服務提價,其實背后是一波對阿里打假的劇烈反應。根據阿里調查的結果,帶頭圍攻的老板,就是最大的假貨兜售方。阿里斷了他們財路;IPO前,阿里曾清洗無良小商戶,強調寧肯犧牲增速與規模,也要強化消費體驗與品質。那一次,許多小商戶同樣言論激烈。
前不久,阿里在打假報告發布會上曾對外透露,為打假,公司設立了神盾局,組織了2000多人的隊伍,由馬云、邵曉峰親自擔任正副組長,不但線上監測追蹤,線下也不遠千里落地調查。邵曉峰透露福建莆田當地造假產業鏈時,一度語遲。他看到泛濫的假貨背后,有商業的扭曲、小人物生存的無奈,僅靠一刀切的監管打擊,而沒有包容心,不去疏導產業資源正向配置,不但無益化解問題,還會引發社會不穩定因素。
阿里擁有線上線下一體的追蹤能力,也有相當的過濾能力。去年前7個月,它曾主動下架9000萬件假貨,但它無法落地監管、執法。它畢竟只是一家互聯網企業。它的規模之大,讓人總以為它無所不能。其實在阿里眼中,假貨就是它最大的天敵,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它的未來。
而真正具有監管力的部門,以及執法部門,因缺乏大數據與互聯網工具,又沒有落地追蹤的能力。它們更多做著面子工程,一年一度。
在多次統計報告與央視曝光中,尤其此次與阿里多輪言論博弈中,我們看到了工商總局的無奈。漏洞百出的抽檢報告,更像是監管、監測不力背景下的一種動作扭曲。當無力改變現狀時,將矛頭對準電商平臺,就成了一種非常“高效”、奪人眼球的做法,但卻是一種本末倒置、無益解決問題的途徑。
消息人士透露,為完成任務,某監管部門甚至設有硬指標,要求地方監管方抽檢的假貨數量,必須達到某一比例。這不是監管,而是一種人為的市場扭曲。
這種扭曲造成的結果就是,本是整個社會現象的假貨,就成了電商甚至互聯網平臺固有的問題。因為火力集中針對阿里,打擊假貨幾乎成了打擊阿里。此前,人們從沒看到過,網監司以“白皮書”名義針對一家互聯網企業發布過如此功利性的言論。
在我看來,網監司與阿里之間的言論博弈,不過就是面對假貨頑疾、監管不力引發的相互指責。漏洞百出的報告、白皮書的教條言論,與阿里小二的怒火,不過是一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面對的其實是同一個難題。
這是整個社會的頑疾。它越來越需要整個社會層面的協同。我們能看到,假貨之外,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環保、知識產權等,都是政府、企業、產業、大眾面臨的共同壓力。它們絕非單一企業或監管部門所能解決的。如果執意站在自身角度考慮,對監管方而言,當問題爆發、壓力來臨時,少不了做政績工程,動作必定走樣,出現抽檢1件商品斷言平臺非正品率為0的笑話。
我們政府部門過濾一下那種高高在上的“行政指導”言論,敞開心胸,與企業、產業界建立合作。這不是公權力讓渡,而是一種開放精神。它會在大眾心目中產生激蕩,化解認知迷霧。
前幾天,鐵道部12306與阿里的合作,已提供一個參照。幾年來,鐵道部可謂備受千夫指,售票系統開放前端查詢后,壓力忽然減輕。公眾從阿里參與中體會到,對鐵道部的指責,有許多不合理,忽視了一個大國互聯網票務系統的復雜性。
從這一角度說,阿里與工商總局言論博弈,如果走向一種良好結局,必定成為互聯網時代中國政企及諸多社會力量強化合作的契機,能實現行政監管、執法與市場工具、資源的融合,真正在源頭凈化市場,疏導產業資源,并深度參與到中國區域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中。這一過程,一種惡的因素,如果疏導有利,種下善的種子,灌注信任與信用,一定會長出善之花。政企、產業以及整個社會的合作,一定會誕生一種健康、協同、有序的模式,它的影響力,絕不會局限在所謂打假范疇,而是有利于提高整個社會的穩定、和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