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企業家陶利——做企業靠 19年前,他是一個程序員,初出茅廬,經驗不足,憑借一己之力闖世界;
省市領導蒞臨億恩科技推進電 12月22日上午,由河南省商務廳,鄭州市商務局有關領導蒞臨河南省億
怎樣選擇服務器托管商?如何 互聯網開展至今,服務器方面的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注重,假如要停止服務器
許多互聯網公司在創業初期,最難的事不是產品研發,而是如何發展第一批有價值的用戶,即種子用戶。這一批人最接近產品定位,并直接影響產品日后的口碑傳播及輻射范圍,更重要的是,他們可能是社區平臺類產品優質內容的主要提供者。那么你知道現在那些火爆的產品當年都是怎么搶到第一批用戶的嗎?
社區類產品們
1.知乎:先向專業人士發邀請碼,“全封閉”后再開放注冊
知乎創始人周源最開始采用的是“殺熟”策略,發郵件邀請好友。2010年上線的前兩個星期,他們就邀請到大約200位用戶,多數是創始團隊的朋友或同事,幾乎全部來自IT創業圈,其中有不少媒體人或行業評論員,這個小圈子開始“互問互答”。但外界很難拿到邀請碼,它在初始階段幾乎是全封閉的。
當知乎一點點開放注冊,直到用戶數量達到2000人的時候,便出現了雷軍、李開復等IT名人,他們貢獻了各種高質量的回答;他們也因為社區的純潔性,首選知乎作為發聲平臺。知乎在發展頭兩年,一直用邀請注冊的方式維護社區的專業性,由此形成了第一批種子用戶。直到2013年3月開放注冊后,知乎才在更廣的話題領域有了較大發展。
2.豆瓣:從“文藝”的角度入手,“臭味相投”
有人認為豆瓣上線后,立刻通過病毒式傳播迅速增長用戶群,但實事并非如此,豆瓣是從書籍入手得到了第一批用戶。這一批用戶可以算是“品味略高”,不僅可以貢獻更高質量的內容,也讓豆瓣圍繞著書籍、文藝、清新等標簽逐漸增強吸引力范圍。
3.新浪微博:高價請大V唄
新浪博客發展初期通過媒體關系拉攏到了大批意見領袖、知名人士尤其是娛樂圈明星開通博客撰寫博文,甚至開出高價稿酬,其它門戶紛紛效仿。而這一幕在微博時代又重演了。
4.虎嗅:傳媒圈內積累種子用戶
虎嗅最開始創辦時與現在有所不同,每天只發布一篇精品文章(附帶少量其他文章),并精簡關鍵信息,條目化發布到微博上。一開始虎嗅的用戶為受邀前來的媒體圈人士,在內容受到好評和轉發之后,虎嗅逐步積累了第一批讀者和作者投稿。
工具類產品們
5.臉萌:應用商店推薦位,鼓勵分享得到口碑傳播
半年前,臉萌App正式上線。各大應用商店當時都給出了推薦位,比如APP Store的精品推薦等,但臉萌并沒有登時火爆。經過兩個月的攻堅期,用戶突破百萬。真正火起來卻則是在三個月之后,人人網、朋友圈和微博開始出現刷屏現象。用戶通過更換頭像和發布萌圖,各大社交網站紛紛被臉萌刷屏,形成一股“萌風”。數據顯示,臉萌的下載量從5月底開始迅速攀升,四天內在iOS和Androd平臺的下載量總計約120萬。用戶自發的病毒性傳播在短時間內幫臉萌形成巨大影響力,但最開始臉萌的用戶積累卻來自應用商店的推薦。
6.嘀嘀打車:靠燒錢+聰明的地推
打車軟件作為一個平臺,需要聚集司機與乘客兩方面的資源,而在打車應用扎堆搶市場的初期,相比乘客,拉攏司機端的資源更為緊迫。打車應用的做法通常是地推和燒錢。但嘀嘀作為市場的后進者,一開始在這兩方面都有困難。當時搖搖招車一度包攬了壟斷了機場的推廣市場,而嘀嘀只能在西站附近搶奪司機資源。
除此之外,嘀嘀打車創始人程維說過,嘀嘀曾去跟幾個出租公司談合作,大家都說沒有“紅頭文件”,怕調度出租車違法不敢做,后來嘀嘀終于在京郊找到一家出租公司肯合作,但那些出租師父卻都需要手把手地教,才慢慢從10人發展到100人。后來嘀嘀花了幾萬元做個一則廣告:司機只需發短信至12114即可獲得下載鏈接,這也幫助嘀嘀獲得了最早一批司機用戶。
社交類產品們
7.來往:馬云強推,員工人人要出力
雖然阿里巴巴財大氣粗,但其推出的來往仍就在苦苦找尋微信陰影下的發展路線,特別是來往積攢第一批用戶的故事,讓人看到就算是巨頭也不是做什么都那么容易(世界還是公平的)。2013年10月一天,馬云在公司內網中就來往就公開表態,呼吁阿里巴巴員工成為來往產品推廣員的文章,并把來往挑戰微信比喻為一場“戰爭”,他下達了死命令——阿里人11月底前不到100個公司外面的來往用戶,視同放棄紅包。“當然有100+未必有紅包,沒有100個是肯定沒有紅包。”
在這種量級的鞭策下,這兩天,阿里員工們在微博、QQ、微信和朋友圈里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攬客”的群眾運動。當然,這種由上至下定指標的推廣方針并非馬云獨創。國外的LinkedIn在尋找種子用戶階段,創業團隊每人都有50個指標,在線下邀請高素質的商務用戶,CEO則負責100個。
8.騰訊系:龐大用戶群,相互導流已經夠可怕了
騰訊家族產品眾多,以QQ為土壤,QQ空間、騰訊微博、QQ郵箱等產品,在最開始發展用戶的時候,都利用了用戶不得不看的王牌產品,強制推送鏈接,引導用戶使用。這種運營手法已經非常成熟,不僅有直接的流量導入,互相推薦,還有QQ殺手級的“升級加速”和“點亮圖標”推廣手法。這一手法在QQ產品的推廣中屢試不爽,迅速提高了市場占有率。
關于QQ如何獲得第一批用戶的,有網友分享說:97年以前,成氣候的IM通訊軟件只有以色列的ICQ,當時上網的人幾乎都有一個ICQ號碼,日常大部分溝通也在ICQ上;99年左右的時候,internet逐漸在國內普及,大量公司、個人及組織紛紛推出即時通訊類軟件,但始終無法撼動已經建立用戶間強關系鏈的ICQ。但1999年國慶時候,Yahoo、ICQ等服務器在國外的紛紛被墻,OICQ本身還算和ICQ相似,且又是原生中文界面,于是趁勢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