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企業家陶利——做企業靠 19年前,他是一個程序員,初出茅廬,經驗不足,憑借一己之力闖世界;
省市領導蒞臨億恩科技推進電 12月22日上午,由河南省商務廳,鄭州市商務局有關領導蒞臨河南省億
怎樣選擇服務器托管商?如何 互聯網開展至今,服務器方面的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注重,假如要停止服務器
亞馬遜AWS宣告入華后,國內公有云市場一陣騷動。阿里云、騰訊云、億恩云,全線產品降價促銷,算是給予認真回應。IBM、微軟、金山、中國聯通“沃云”則跟隨發布了自己的最新公有云消息,順帶賺了點眼球。對于AWS入華,有人說,這次真的狼來了,也有人說,會像曾經的Ebay一樣被阿里系“趕走”。究竟會怎樣?究竟能怎樣?
巨頭林立小戶叢生
拋開AWS入華不談,單就國內公有云市場現狀看,不僅巨頭林立,而且小戶叢生。
目前,國內公有云服務商至少存在五大類別,而且呈現全產業鏈向IaaS聚集的趨勢。以機房托管為主營業務的IDC服務商向公有云轉型,如億恩科技、網銀互聯等;其次是運營商,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已推出獨立公有云,最近中國聯通也推出了“沃云”;然后是傳統IT設備商,典型如華為、浪潮等,在各自的云計算戰略中,公有云業務作為其中一環已做補齊;至于互聯網公司,如阿里云、騰訊云、盛大云、億恩云早已通過自有生態體系圈住了一批高質量用戶;最后還有一批新創類服務商,如Ucloud、青云等。
五大類別中,IDC服務商屬于主動轉型。公有云替代機房托管業務是其天然屬性,這些IDC能否轉型成功決定了其后續發展空間的大小,雖然它們離公有云用戶非常近,但有限的技術實力成為其轉型公有云的最大掣肘,因此,未來被收購兼并是主流趨勢。前不久,全球最大的IDC服務商softlayer被IBM收購用以整合其公有云業務,就是這方面的的趨勢例證。
運營商屬于順勢而為,但前景不被看好。按理說,運營商有數據中心資源、有網絡帶寬資源、有客戶基礎資源,具備公有云的多項優勢,但是,有限的技術實力及低下的服務效率,注定了其公有云難以受到用戶認可。
IT設備商屬于被迫跟進。十幾年來,伴隨企業信息化的不斷深入,IT設備商依靠各種軟硬件賺得彭滿缽滿。但如今在云計算潮流下,IT設備商發現不能繼續固守傳統,于是在各自的云計算戰略中,一方面,將傳統的軟硬件業務換個包裝謂之為私有云,另一方面,也開始涉足公有云,目的也許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業績,而是采取“人有我有”的策略,確保自己不落后,多少也能留一手。由于IT設備商的業務重點仍在硬件設備上,因此,對于他們公有云的發展前景,目前尚不好判斷,畢竟,他們離企業用戶很近,所以,根據公有云的需求發展相機行事,是他們的共同特征。
互聯網公司屬于自然延伸,水到渠成,是最有條件發展公有云業務的群體。AWS是公認的典型,現在國內的阿里云、騰訊云、億恩云也是這個路數,彈性云平臺不僅可以用來支撐自有業務,還能賣給生態系統內的開發者,再進一步,做成開放公有云,服務社會全行業?;ヂ摼W公司做公有云,不僅能夠在巨大的前期投入與緩慢增長的用戶需求間找到平衡,而且能夠利用自有業務實現更多的可靠性檢驗,形成推動業務發展的正向循環。因此,未來國內公有云市場的領導者必將由互聯網公司擔當。
新創類則屬于順潮流,博機會。以Ucloud和青云為代表的新創類公有云服務商,創始人都出身于互聯網領域,熟悉互聯網類客戶需求,在輕裝上陣靈活運營的條件下,很快收獲了一批成長型互聯網類用戶。前不久,Ucloud已成功融資1000萬美金,成為國內IaaS領域第一個融資案例。
但是,新創類公司要發展壯大,或成為未來公有云領域的強者,可能性較小。就目前看,新創類公司雖然起步發展快,但持續壯大難,因為在缺乏生態協同的前提下,以單純的資源租用模式,難以形成差異化,缺乏持續性的發展動力。因此,對于新創類的后續發展,最大的可能,是當國內公有云市場逐步由散亂走向集中化時,成為市場強者的收購對象,從而獲取最大的資本對價,這就是所謂的趕潮流,博機會。
全球起了大早國內趕了晚集
根據IDC數據,2012年國內IaaS公有云市場規模約20億元,盡管35%的年均增速高于PaaS和SaaS,但到2016年市場規模也就60億元。在一個如此小規模的業務領域,已有如此多服務商參與,市場競爭已成紅海。AWS雖在全球起了大早,但在國內卻趕了晚集。
根據AWS入華時的公開說法,其將采取前店后廠的模式,數據中心資源落地寧夏,運營前臺落地北京,網宿和光環新網提供必要的IDC和CDN服務。其實,目前這些信息都非常表面,AWS后續到底采取何種形式落地服務,落地哪些服務,落地到何種程度,才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首先是服務內容問題——AWS正式落地的產品類別會有多少,是否與國外一樣?這將決定其國內服務的市場競爭力,如果僅僅是云服務器、云存儲、云數據等幾個主流產品,而沒有把大量輔助類的管理及監控工具引入,AWS國內區的市場影響將大打折扣;另外,AWS是否將其云平臺管理的全套技術引入國內,也決定了國內外產品的性能是否一樣,判斷依據之一,就是其EC2的SLA水平,目前國外是99.95%,后續國內區是否也會如此承諾值得期待。
其次是運營問題——AWS后續是與國內第三方合作代運營,還是自建團隊自主運營?這其實是個兩難的問題。如果是第三方合作代運營,有利的是能夠快速實現本土化,貼近本地用戶,推動業務快速開展;不利的是服務質量不受AWS控制,不受控制的服務質量自然對應不受控制的用戶體驗,這對全球化布局的AWS來說,實在是不能忍受的事情,更別說,人家是做電商出身的互聯網企業。
如果是自建團隊自主運營,各方面則都在AWS的掌控范圍內,業務進展快慢不說,至少可以保持AWS這塊“高大上”招牌的純潔性,有了招牌自然還是有追隨者的。但自主運營需要更多前期投入,招兵買馬,平地而起,團隊磨合,效力形成,絕非一蹴而就。
然后是價格問題——AWS國內區服務將如何定價?從成本考慮,帶寬資源是影響最大的部分,AWS如何在國內協調運營商獲取質優價廉的帶寬資源,是影響國內服務區價格的重要因素。另外,盡管AWS標榜一直在持續性降低價格,但實際上,以主流產品EC2對比阿里云的云服務器,AWS美國區價格仍比阿里云貴出約10%—20%。如果再考慮國內更多的成本投入,AWS國內區的產品價格并無任何優勢可言,如果一定要為搶奪用戶而實行價格戰,還未曾見過國內企業在價格戰中輸給國外企業的,這是中國特色之一。
最后是生態建設問題——AWS能否在國內培育出類似國外的那套生態合作體系?在做判斷之前,先看下阿里云在AWS入華后的反應,總共三件事,全線產品降價約30%,投入1億元培育生態合作伙伴,籌劃2014年將公有云擴展至海外市場。第一點是認真的,實在的,但是短期的應對;第三點“口號”意味更重,AWS要闖進來,阿里云就要走出去,針鋒相對,這是阿里云心高氣盛的表現;最要緊的則是第二點,因為阿里云明白,要成為公有云的強者,構建豐富多樣的生態合作群是必經之路,公有云的“雪球”能否越滾越大,即取決于此。
AWS之所以在國外如此強大,其龐大的生態合作群體功不可沒。AWS生態合作群主要由ISV和SI組成:ISV目前約有1500家,一部分ISV基于AWS平臺開發出各類管理及優化工具,一部分ISV則將自有軟件產品SaaS化,然后與AWS平臺捆綁,一站式解決用戶的公有云需求,互利共贏;SI目前約有900家,作為貼近企業級用戶需求的重要群體,SI可以最先發掘企業用戶的公有云需求,然后將AWS引入對接,發揮強大的渠道溝通作用,將AWS帶入企業級市場的各個垂直領域。
那么,AWS能否在國內培育出類似國外的那套生態合作體系呢?目前判斷比較難,拋開產品、運營、資源投入及品牌影響不談,最關鍵的因素是“市場階段”。2006年亞馬遜推出AWS時,市場競爭幾乎空白,等到大家反應過來時,市場格局已是一家獨大,在馬太效應下,AWS的生態體系自然會越來越繁榮。但目前的國內市場遠非一片空白,不僅巨頭林立,而且小戶叢生,如此情形下構建生態合作體系,比的就是誰的平臺規模大,誰的用戶基礎多,誰的合作資源更有吸引力,誰的服務更受用戶認可。由此判斷,AWS入華后的生態構建就遠非易事。
整體來看,AWS入華后,不僅面臨已成紅海的競爭環境,而且在服務落地、產品定價、運營模式以及生態建設方面,面臨一系列的本地化考驗。所以,AWS入華盡管難以續寫其在國外市場的輝煌,但在全球重量級的區域市場刷個存在感,至少能使其全球老大的地位更加充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