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mayc0"></ul>
    <ul id="mayc0"><center id="mayc0"></center></ul>
    <strike id="mayc0"><input id="mayc0"></input></strike>
    <ul id="mayc0"></ul>
  • 億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門戶資訊平臺!
    服務器租用 4元建網站

    董明珠與雷軍10億賭局之下的三大典型誤讀

    對于小米以及互聯網化浪潮,董明珠確實存在多個思維上的誤區:一、小米真的只抓營銷嗎?NO!二、微笑曲線一定是要玩垂直集成么?NO!三、電商與實體,只是簡單的五五開?NO!

    一場董明珠與雷軍的10億對賭,再次展示了有些傳統品牌對互聯網顛覆大潮的無視與無知。實際上,大變局已經開始。中國品牌以及品牌背后的企業領袖正面臨一場新舊交替,這必然會出現斷裂期的誤讀、輕視、爭執乃至敵對,但互聯網顛覆傳統企業已是浩浩蕩蕩,不可阻擋。

    小米就是典型的例證,兩年前,有很多的傳統手機商敵視小米,嘴角流露輕蔑訕笑的不在少數,但到了今天,有一些人醒過來了,每逢新品發布必要拉上小米一起制造營銷話題,甚至小米每進入一個傳統領域,都會引起各種反彈。

    直到昨天,我還在研究兩個典型的案例:一個是聯想掌門人楊元慶親自撰寫內部郵件,為新成立的聯想中國區數字營銷團隊打氣,其反思極為誠懇與深刻;

    另外一個案例起于一則新聞,英國奢侈品牌 Burberry 的女 CEO Angela Ahrendts 宣布將離職轉投美國蘋果公司,而在過去6年中,Angela Ahrendts積極推送老品牌Burberry擁抱互聯網的趨勢,最先讓互聯網精神融入整個運作系統的品牌,讓老品牌新生,再次抓住了一代人品牌年輕化,又成功的把新一代消費者拉進了品牌的生態系統內,為接下來十年奠定了基礎。6年中,Burberry的銷量增長2.5倍,股價增長3倍。

    正當自己為這種新老交替浪潮感到沸騰鼓舞時,董明珠非要以五年為期,賭小米營收能否超過格力的舉動,將一切又拉回現實。

    做個預判,如果沒有這次對賭,未來也許格力會為此收獲一個千億潰敗的教訓。對于小米以及互聯網化浪潮,董明珠確實存在多個思維上的誤區,不知道是否是她因賭氣刻意為之,但這里有必要做一下厘清。

    一、小米真的只抓營銷嗎?NO!

    在對話現場,無論是董明珠,還是馬云都在誘導一個論斷:小米只抓營銷,而且營銷很容易學。此論一開,將誤導無數企業。

    最核心的問題在于,小米的營銷并非傳統營銷,它的營銷策略適合了產業交替的時代背景,即“一切皆媒體”,以及“可參與”與“真實”引領的消費者主權時代。簡單來說,現在企業的一切環節都是營銷的內容,可以將其通過碎片化的網絡渠道傳遞、呈現出來,這還不夠,你還需要讓消費者參與進來,讓它變成有死忠粉絲的品牌。

    雷軍很多次都嘗試用自己的語境來闡釋小米的營銷管,避免出現誤導,他說:“小米專注在產品研發上,最好的產品就是最好的營銷,好的產品自己會說話;小米專注于用戶服務上,要和用戶交朋友,最好的服務就是最好的營銷!小米目前4000多人,幾乎所有人都專注于研發和用戶服務上。”

    換個角度舉例,很多人忽略了一個區別:產品的購買者與產品的粉絲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群體力量,品牌商愿意那個群體跟隨自己,自不用說。借用雷鋒網創始人林軍的四個詞來總結小米模式帶來的營銷效果:“相互活躍、主動傳播、愿意跟隨、隨時變現。”

    按此標準看,小米營銷真的很好學嗎?絕對不是。我在此前寫過的《雷軍方法論》三篇當中存有一篇專門論述小米的營銷三板斧,請問有多少企業可以設立百人團隊,將新媒體營銷作為主戰場?有多少企業不裝、不作,全員通過新媒體接觸用戶,并指定KPI考核標準,對用戶需求做出快速反饋?

    小米營銷做的確實不錯,但它只是小米模式浮出水面的部分,其背后的商業模式與方法論才是根本,切莫因果顛倒。

    二、微笑曲線一定是要玩垂直集成么?NO!

    “微笑曲線”是一個已經被很多企業管理者反思的話題,它最容易導致的一個問題在于企業一定要深深扎入供應鏈當中,做大量的垂直整合,什么事情都只有自己來,才是最可控的,也才能做大利潤。

    事實如此么?可以舉幾個制造業的例子,比如耐克、蘋果,它們并沒有自己的生產線,但會憑借強大的供應鏈把控能力,通過指定標準、資本投資等方式來整合資源,這不耽誤他們成為強大的品牌,小米同樣如此。

    可以舉個稍微前瞻一點的例子——新銳的跨界汽車制造者Tesla,我在上次走訪他們體驗店的時候,曾經專門問過這個問題:你們跟傳統的汽車廠商有何區別?對方的回答很簡潔,傳統的制造商強調垂直集成,我們更注重產業分工,以開放平臺的方式來做資源整合。

    海爾董事局主席張瑞敏今年有一句論斷讓我印象極為深刻,他認為互聯網時代為傳統制造企業帶來了一個非常大的空間,即可以轉型為平臺型企業。從目前看,最先展露頭角的是海爾物流日日順,將有可能成為大件物流的社會化物流平臺。

    再對比一下這則對話:雷軍說,我們用的是世界上最好的工廠和最好的管理;董明珠回應說,最好的工廠也是別人的,不是你的。我們是中國制造,中國創造。

    我不知道她是否研究過平臺思維,不做臆測了。

    三、電商與實體,只是簡單的五五開?NO!

    在電商圈里,一直都流傳著一個傳統企業做電商的階段怪圈,即“看不起、看不懂、學不會”。我其實很不清楚格力的電商做的如何,至少我今年沒有從主流財經雜志當中,看到格力高層對電商戰略的系統性闡釋或戰略重視。當從昨夜的晚會,大致可以看出一些格力對電商的認知信號。

    董明珠在談到馬玉與王健林的對賭時說,兩個人其實都沒有輸,而“格力把這兩個50%加在一起”。陳偉鴻追問說,百分之百都屬于您?在傳統的零售渠道當中也拿50%,在電商當中也拿50%?董明珠回答說,對,全是我的。

    我揣測了一下,她應該是如此理解電商的:一是電商與實體渠道是兩大并行的銷售渠道;二做電商就是做淘寶,或者就是上阿里的平臺。

    這里引用中國軟實力研究中心董事李天田關于電子商務的論述,也許把事情說清楚:凡事就怕瞎簡化,本來電子商務的……本質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遠程通信技術,在傳統商業活動各環節的實現電子化、數字化和網絡化的整個商務過程。請注意:是“整個商務過程”哦!說起來是個常識概念,但不知何時,電子商務被簡化成了“電商”,順帶連內涵也簡化了,特別是對于實體企業的非專業性人群來說,印象里總覺得電商就是到互聯網上開商店、賣產品。

    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你是否只依靠線上渠道銷售,或者你是否擁有龐大的線下資產,而在于你如何理解電商化大潮的真正變革意義。等你明白電商并非只是一個開網店的事情,才能接著去深思為何小米能夠在天貓上三分鐘賣一億。這些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對于做電商就是做淘寶這樣的事情就更好理解了:沒有一家企業會愿意過度依賴單一電商平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融合也不是開網店如此簡單。

    綜上這三個誤讀,對于董明珠與雷軍的10億對賭,對格力而言,或許將是千億的教訓,因為時代已經不同了。我的一位好友這樣對我說:“有意思,做pc手機的聯想急了,做空調的格力不急。我賭雷布斯要搞小米空調了。”這或是戲言,但背后的問題值得深思。

    河南億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www.vbseamall.com)始創于2000年,專注服務器托管租用,是國家工信部認定的綜合電信服務運營商。億恩為近五十萬的用戶提供服務器托管、服務器租用、機柜租用、云服務器、網站建設、網站托管等網絡基礎服務,另有網總管、名片俠網絡推廣服務,使得客戶不斷的獲得更大的收益。
    服務器/云主機 24小時售后服務電話:0371-60135900
    虛擬主機/智能建站 24小時售后服務電話:0371-55621053
    網絡版權侵權舉報電話:0371-60135995
    服務熱線:0371-60135900

    1
    0
    分享到:責任編輯:阿柳

    相關推介

    共有:0條評論網友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換一張 換一張

    親,還沒評論呢!速度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