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企業家陶利——做企業靠 19年前,他是一個程序員,初出茅廬,經驗不足,憑借一己之力闖世界;
省市領導蒞臨億恩科技推進電 12月22日上午,由河南省商務廳,鄭州市商務局有關領導蒞臨河南省億
怎樣選擇服務器托管商?如何 互聯網開展至今,服務器方面的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注重,假如要停止服務器
眾所周知,在史蒂夫·喬布斯三十歲的時候,他被董事會從他一手創立的公司中趕走。這已經是喬布斯神話中最悲情也最傳奇的一幕場景。我們無法想象,假如喬布斯在同斯卡利的斗爭中獲勝,留在了蘋果公司,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回到當時的場景,我們只會看到,喬布斯那時尚不是一個好的CEO;他的確在產品和營銷上有過人之處,但是作為一個產品和營銷天才,他的問題是,他很難被管理。如果連一心想要跟喬布斯維持好關系的斯卡利也難以同喬布斯一起工作,蘋果的董事會應該很難再從美國商界找到另一個人與他合作。
1985年2月,也就是喬布斯30歲生日的當月,作家大衛·謝夫在《花花公子》雜志上發表了對喬布斯的長篇訪問。在其中,喬布斯說:“一個藝術家到了三四十歲還能做出驚人的東西,這是很罕見的。當然,有些人天生就有求知欲,永遠像小孩一樣對生命充滿敬畏,但是這種人很少……如果你想有創造性地過自己的生活,就像藝術家一樣,就不能常常回顧過去。不管你做過什么,以前是怎么樣,你都必須心甘情愿地接受一切,并將一切拋諸腦后。外界越是試圖強化你的形象,你就越難做一名藝術家,這也是為什么很多藝術家說:‘再見,我得走了,我要封了,我要離開這里。’然后他們就離開了,在某處休隱。也許之后他們又會重新出現,變得有些不同。”
事后重新再讀這篇訪問,會發現喬布斯在訪談中很有預見性地談到了很多問題,包括他跟蘋果公司的關系、他如何看待創造力的延續等。如果仔細讀沃爾特·艾薩克森關于史蒂夫·喬布斯離開蘋果之后的那幾章,我們可能會認同艾薩克森的觀點,即“他后來的巨大成功,并非因為在蘋果的下臺,而是下臺后華麗的失敗”。
“對于史蒂夫來說,最好的事情就是我們解雇了他,叫他滾蛋。”亞瑟·羅克(蘋果公司董事,硅谷的風險投資教父)之后說。許多人也認為,這種嚴厲的愛讓喬布斯更明智,更成熟。但事情并非如此簡單。離開蘋果后,在自己創建的新公司里,喬布斯能夠釋放自己的所有天性,無論好壞。他自由了。結果是一系列炫目的產品,但都遭遇了市場失敗的重挫。不經意之間,喬布斯完成了他自己在訪談中所說的那種藝術家的流放。或者,有如古龍武俠小說中“嫁衣神功”般的成功:先經歷前功盡棄的挫折,然后反而能取得更加巨大的成功。
從1985年喬布斯離開蘋果,到1995年他40歲這之間的十年,是史蒂夫·喬布斯失去的十年。他在這十年期間少有建樹,更多的是在放縱自己的情感——當然,他投資了皮克斯。沒有了董事會和合作者的約束,他可以將自己認可的東西推到極致,比如對設計的偏好,對封閉的狂熱。但收獲的只是挫折。挫折的教益是讓他認識到完美主義的弊端,從而能成為一個更好的CEO——我曾經問過數個從CFO或其他職務升遷到CEO職務的商業人士,他們從職務變遷中得到最大教益是什么,他們的回答有一個共同點,“認識到事事完美是不可能的”。
1995年史蒂夫·喬布斯進入40歲以后成就卓著,那一年《玩具總動員》發行上映,第二年蘋果收購NeXT,使他一舉重返他當年創建的公司。回到蘋果,喬布斯將證明,即使超過40歲的人也可以是最好的創新者。之前人人懷疑喬布斯不是一個合格的CEO,但他證明自己恰恰是美國最好的CEO。他憑借再次返回,使得自己成為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創新精神的代表和企業家精神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