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銀行是下半年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重頭戲。據傳聞,民營銀行的設立已經有了具體時間表。今年10月以前,各地征集發起人并簽署發起協議的工作應該基本完成;11月至明年1月,可能在溫州、北京和深圳三地選擇性地批準1家到3家民營銀行,完成股東資格審核和驗資工作。如果進展順利,還可能召開首次董事會和監事會;明年3月前,中國全國第一家民營銀行將會核準開業。這一安排如能得到落實,應當說,監管層對民營銀行的政策創新還是相當支持的,執行起來并沒有遭遇太多阻力。
不過,在民營銀行設立的實施效果上,短期內,恐怕不會樂觀。實際上,民間資本在銀行體系中的占比并不低。銀監會2012年年報顯示,截至當年年底,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總股本中,民間資本占比分別為41%和54%。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股本中,民間資本占比超過90%。其中,村鎮銀行股本中,民間資本占比為73.3%。但即使如此,也不改民營資本對新一輪民營銀行試點的熱情。個中原因值得推敲。有先入場的從業者坦言,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后,只是“陪太子讀書”,和大行相比嚴重缺乏競爭力。這些基于市場競爭,而非政策限制上的劣勢,也注定了民營銀行在設立初期將舉步維艱,除非他們能尋找到一條與當前銀行業發展截然不同的路來。
監管層對民營銀行的設想,應當也是希望它們能夠差異化經營,彌補現有銀行體系不足的。據多方傳聞,以及前述地方版監督管理辦法,民營銀行應以信貸業務為主,以服務“三農”和社區銀行的形式合法經營,且原則上不在行政區轄外設立分支機構——辦法對經營的范圍和區域做出了限制。但應看到,如果按照這樣的規定,把民營銀行嚴格限制在這些金融基礎薄弱、風險較高的地區和領域里,并且禁止橫向與縱向擴張,那么,民營銀行對民間資本的吸引力也將快速下滑——那些國有的金融機構,尚不能安分守己地待在政策劃下的一畝三分地里,又怎么能指望民營銀行會跟著政策走呢?
從大的環境看,民營銀行的生存空間也較為有限。在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的情況下,民營銀行基本不可能與有著眾多網點的大行爭奪存款;與此同時,信貸業務又高度依賴人脈,對這些銀行業的新丁來說,基本不太可能從既有的市場中分得一杯羹,只能不斷“標新立異”,突破監管層原本劃定的范圍。可以預見的是,在民營銀行設立初期,圍繞經營領域和范圍的爭論將會異常激烈。民營銀行能否由草創走向成熟,將取決于監管層對他們“打擦邊球”的容忍度。
其實,現有的一些準金融機構,完全可以批準轉型為民營銀行,一舉多得地解決前述民營銀行面臨的問題。論差異化競爭,相比于政策劃下的道道,市場自發的演化與創新可能更容易成型一些。現在,互聯網金融火熱,創新頻出,對現有的金融體系構成了有益的補充,完全可以從中選擇那些發展得好的、有能力“自擔風險”的企業,發放銀行牌照,允許吸存攬儲,辦成具有時代特色的互聯網銀行。這種順應潮流的制度創新,何樂不為?互聯網應當成為新一輪民營銀行的一部分。如果擔心風險,可以先試點,再逐漸擴圍,按部就班,穩妥推進。但目前看來,這一設想暫時還闖不過監管關。
在今年8月舉行的互聯網金融中國峰會上,中國央行副行長劉士余為互聯網金融劃下了兩個底線,其中之一便是變相吸收存款(另一個是非法集資)。這一表態顯示,至少在央行層面上,互聯網金融應是無緣這一輪民營銀行熱潮的。不過,中國金融高層對互聯網金融的定位顯然還存在分歧,互聯網做銀行的路似乎并沒有被堵絕。在9月14日召開的第七屆中國銀行家高峰論壇上,另一位財金高官、中國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表示,支持給互聯網金融發放銀行牌照,“我們可不可以對現在的阿里小貸,支付寶,還有其他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等等的,給他們銀行牌照是可以的嗎?是可以的。”這樣的表態,對民營銀行的設立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都是很大的鼓勵,也有很大的裨益。在未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與成熟,互聯網銀行的前景也將越來越清晰。
民營銀行的浪潮打來,但在既有的框架和方案下,可能很難撲騰出多大的花樣。讓互聯網為中國民營銀行打前站,將是一舉多得的政策選項。目前來看,互聯網銀行仍闖不過監管關;不過,大門并未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