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8月25日凌晨那會兒你在刷微博,會發現怎么也沒法登錄客戶端。事實上,在那個時刻,“.CN”域名的多家網站都無法登錄。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晚些時候也在其官方微博上確認了這一情況。
根據CNNIC的解釋,當日凌晨零時許,國家域名解析節點受到拒絕服務攻擊,經該中心處置,至2時許服務器恢復正常。但凌晨4時許,國家域名解析節點受到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拒絕服務攻擊。隨后,工信部啟動“域名系統安全轉型應急預案”,國家域名解析服務逐步恢復。事實上,全球的多數電腦如今被互聯網這張空前龐大的大網連接在了一起,它讓地球變得更小,讓生活更便捷。但不能忽視的是,伴其而生的網絡戰爭早已擺脫概念階段,它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值得警惕。
網絡戰爭的觸須,早已滲透進我們的生活,只不過,表面上看似乎沒有受到太多實際影響。
近幾年,一款藍色logo的翻墻軟件曾風靡過大江南北,使用者借助這款軟件可以隨意“嗅聞墻外花香”。但多數使用者不知道的是,但凡其上過的國內外網站,鍵盤敲入的賬號、密碼,以及相關資料,都在不經意間自動往外發送數據包。就跟許多令人頭疼的犯罪手段一樣,網絡攻擊的成本很低,但被攻擊方的防御成本非常高。好比古時的城墻,守城方抓苦力、下本錢,耗時耗力地建筑防御城墻,而攻城方只需攻克一個突破口,就可能讓對方潰不成軍。網絡的“身板”相對脆弱,比如其中涉及的服務器、數據庫、交換機、應用系統,甚至是路由器等等都可能存有漏洞,要不斷進行維護,這都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資金成本。而黑客們只需要找到這其中的一個漏洞,便可能成功實施攻擊,竊取用戶信息、植入木馬和虛假信息等。如今,木馬的厲害程度也并非小打小鬧的階段,有的木馬可以在竊取完被攻擊方的電腦中所有信息后,自動啟動格盤處理,讓被攻擊方丟掉所有信息。
CNNIC負責管理的.CN之所以發展我國自有的網絡域名,最大的目的就在于保障網絡安全。全球目前有13臺根服務器,美國有10臺,英國、瑞典和日本各有一臺。這13臺根服務器可以指揮Firefox或InternetExPlorer這樣的Web瀏覽器和電子郵件程序,控制互聯網通信。網絡戰爭一旦爆發,擁有根服務器的國家可以關閉相關服務器,我國境內的用戶就沒法再上后綴為.com、.net等的網站。另外,這些國家還可以控制后綴為.com的網站,跳轉到他們提前設定好的頁面上,既可能是木馬下載的觸發網頁,也可能是迷惑眾人的虛假信息。
書中的描述不及現實有力量,網絡戰爭,被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稱為土地、海洋、天空、太空之后的“第五領域的戰爭”。
美國白宮前主管反恐與網絡安全的專家理查德·克拉克曾著有《網絡戰爭》一書,其中他勾勒了一幅網絡戰爭的景象:“網絡戰爭全面爆發后,軍方的電子郵件系統可能會在15分鐘內癱瘓,石油和天然氣管道將相繼爆炸,空中交通控制系統將全面崩潰,火車和城市軌道交通將大量出軌,金融系統的數據庫將一片混亂,美國東部的電網將全部癱瘓,太空中的衛星將脫軌失控,食品供應中斷,貨幣短缺,整個社會將一片混亂。而最糟糕的是,你根本無法知道襲擊者在什么地方……”
根據相關史實披露,早在1982年,蘇聯在西伯利亞的一個天然氣管道發生爆炸,起初他們認為是自己的間諜從加拿大公司竊取的電腦控制系統失靈。而真正的原因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篡改了控制系統的軟件,導致了這起事故。
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網絡戰爭的手段也d趨多樣化。在2001年震驚全球的“9·11”事件中,恐怖分子利用了名為信息隱藏的技術,借助網絡實現了恐怖活動信息的隱蔽傳遞,將攜有密謀信息和情報的圖片成功發送。這項技術是利用載體信息的冗余性,通過加密方式將需要隱藏的信息裹挾在普通信息中,就像諜戰電影《風聲》中傳遞含有秘密信息的物件一樣,具備很強的隱蔽性和安全性。如今,不少毒品販子和其他犯罪團伙也常常使用這項技術,令人防不勝防。
今年1月下旬,號稱“為了打擊敵對國家和黑客的網絡攻擊”而成立的美軍網絡空間司令部,由約900人擴編到了4900人。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擴編計劃使得該司令部下設3支部隊,分別是“國家任務部隊”,分管關鍵電網、發電廠和其他基礎設施的計算機系統;“作戰任務部隊”,協助指揮海外項目、執行攻擊或其他進攻任務;“網絡保護部隊”,保護國防部自己的網絡。要知道,網絡空間司令部這個團隊由世界頂級電腦專家和“黑客”組成,被媒體戲稱為“140”部隊,因為所有成員的平均智商都在140分以上。
今年3月,作為美軍網絡空間司令部司令的亞歷山大上將又在美國國會宣布擬成立40支網絡戰部隊,承擔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網絡攻擊的任務。如今,美國網絡軍隊的規模或許還在加大。有數據顯示,美軍現在的網絡部隊人數已超過10萬,并且是士兵加平民的組合。
如此龐大的現代化網絡軍隊,一旦集中“火力”發動攻擊,任何國家都難以承受。因此,也有網友戲稱,美國的網軍已經在向“黑客帝國”發展。美軍中不僅是網軍規模驚人,其現代化作戰裝備也早已向網絡化發展。在2011年發生的利比亞戰爭便具有代表性。
當時,美軍出動了偵察機EP-3、偵察機RC-135,還有號稱“羅盤呼叫”的電子戰飛機EC-130,這些作戰機群都具備網絡干擾能力。它們能借助無線方式,將病毒或其他的控制程序植入利比亞的防空系統里,致使其指揮系統和火力單元都喪失效用。之后,當美軍的飛機飛臨利比亞上空時,利比亞所有的防空導彈無法做出任何反應。
可見,在網絡這樣一個新的作戰空間,美國正在下大氣力爭取優勢。有數據顯示,美國網軍已研制出2000余種計算機病毒武器。原因在于,在美國,無論是社會還是軍隊,對于網絡的依賴程度非常高。
另外,一旦網絡戰爭爆發,木馬程序、計算機病毒、邏輯炸彈等是美國網軍最主要的攻擊手段。軍用病毒、木馬相比普通類似程序,在破壞力和防范難度方面都加大了不少,并且傳輸手段更多樣化。利用特殊工具軟件的邏輯炸彈,能在短時間內向目標發送大量垃圾信息導致其系統崩潰或拒絕服務。